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2日
近期,圍繞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政策的爭議持續升溫。美國政府正試圖通過調整規則強化技術管控,而相關企業則呼籲放寬限制以維護市場競爭力。這一動態不僅涉及中美科技博弈的核心矛盾,更折射出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的複雜挑戰。從貿易摩擦到地緣政治,晶片已成為重塑國際經濟格局的關鍵變量。
白宮高級官員強調,美國政府仍視中國獲取先進GPU(圖形處理器)技術為重大安全風險。儘管如此,其承認需重新審視對其他貿易夥伴的限制措施。數據顯示,當前全球50%的AI開發者集中在中國市場,而美國企業在此領域的份額正快速流失——英偉達CEO指出,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已從95%降至50%,凸顯政策調整的迫切性。
某頭部晶片廠商高管公開批評當前限制為「失敗策略」,認為其反而刺激了中國本土半導體投資。據透露,該企業已註銷價值55億美元的H20晶片庫存,這些專為合規設計的產品因政策反覆陷入困境。他警告稱,若持續收緊規則,到2026年美國將錯失高達50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機遇,並可能讓華為等競爭對手搶占技術高地。
近期政策轉向顯示美國正尋求平衡路徑。在中東之行中,美方宣布與沙特、阿聯達成多項AI合作項目,簡化盟友獲取關鍵技術的流程。但交易仍設置嚴格條件——多數GPU需由美企運營和控制,並禁止向中國等「對手」非法轉移技術。這種「可控開放」模式試圖在維護安全與保持產業競爭力間尋找支點。
面對美方持續加碼的限制,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反對美國濫用出口管制,並警告其行為違反國際規則。聲明強調,將採取法律手段保障本國企業權益,同時支持全球科技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別點名華為昇騰晶片被「推定違規」,暗示可能觸發中美半導體供應鏈的新一輪摩擦。
結語:技術主權爭奪下的產業重構
這場圍繞AI晶片的博弈揭示出兩個關鍵趨勢:一是美國試圖通過規則重塑維持技術優勢,二是中國加速推進自主可控能力。在政策搖擺與市場邏輯的碰撞中,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如何在安全邊界內實現技術創新與商業利益的平衡,將成為決定未來數年科技格局的核心命題。
更多晶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晶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