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於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內部看,對先進技術裝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家又有著前所未有的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從外部看,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加快了世界產業格局的調整,為我國提供了參與產業再分工和發展的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要抓住機遇,加快實施國家制定的產業規劃,為紡織工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紡織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性意見》則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紡機行業要重點完成「積極推進紡織機械行業結構調整、發展高端紡織技術裝備、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紡織機械行業製造工藝水平、提升產品可靠性、發展和穩定人才隊伍、提高品牌價值、建立健全行業公共服務體系」這八項任務,並確定重點發展8類高端紡織技術裝備中50項紡織機械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積極推廣7個領域中的38項紡織機械先進適用產品和技術的方向。
差距仍在中國紡機正在升級路上
至此,中國紡機行業自建國始至目前的發展歷程一一捋清,但差距仍不能不提。因為只有正視現狀,才能進一步找準定位,確定下一步的目標和方向。
雖然建國幾十年來,中國紡織機械得到了快速發展,基本上很好地滿足了我國快速增長的紡織品國內外生產的需求,但是,面對近幾年的中國紡織機械進出口數據,還是應該直面一些不能迴避的事實:在整個全球紡織機械體系中,我國國產紡織機械雖然數量多、品種全,但在高端產品上,競爭力依然不強。我們的出口產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層面,而高端產品如無梭織機、劍杆織機、金屬針布等,進口價格遠遠高於出口價格。這一方面說明了市場的需求點,另一方面又說明了不同產品的技術含量差距,可以使我們行業、企業進行對比,使頭腦更加清醒。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這種「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現象的因素很多。但有一點是值得深刻思考: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市場需要紡織機械產品。不過,市場的競爭是靠產品,產品的關鍵在技術,技術的核心在於創新,創新的來源靠人才。
未來的競爭,還是要靠人才、靠創新。誰能夠培養人、留住人、用好人,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要加強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兩化」融合水平,促進紡織機械企業的工藝技術進步和提高工具機數控化率,使國產紡織機械市場份額達到85%,比「十一五」末提高6個百分點等目標。
振興規劃為紡機業指明新方向
如果說2006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的話;那麼2009年正式出台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則給紡織機械工業提供了市場,指明了發展方向。
《調整和振興規劃》不但明確了目標,提出了任務,而且還給紡織工業、裝備製造業許多支持發展的政策,加大了財稅、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並在稅收、財政、貸款等方面給了一些政策性的支持。
從2009年7月1日起,對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這對於發展重點紡織機械產品,提高紡織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也是一個力度很大的支持。
更多紡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紡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