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華調研網了解,臨近歲末,「碳交易」猶如星星之火,在國內大有燎原之勢。
成交價格分別為每噸二氧化碳27元、26元和25元,成交量分別為5000噸、4000噸和500噸……在鳴鑼聲中,上海首筆基於配額的碳交易於11月26日上午完成,這也標誌著上海碳交易平台正式啟動。
而就在上海之後不久,11月28日,北京碳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線。北京碳交易平台正式啟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認為,這不僅標誌著我國碳交易試點又取得了新進展,也再一次用行動表明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不會改變。
不僅如此,一些地級市、縣也在謀求搭建碳交易平台。「如果自己搞的話,可以摸索到一些經驗,也會有一定的主導權,如果自己不去嘗試,等到時國家一盤棋的話,可能會對己不利。畢竟碳交易涉及對能源消耗的限制,會加大經濟發展的成本。」中國環境資源法學會會員、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國強如此看待各地對於碳交易平台的熱情。
碳金融專家、上海金融學院國際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鄢德春則對新金融記者表示,除了國家政策鼓勵各地方探索市場化減排方式外,拍賣碳配額的收入可能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開辦碳交易所能夠獲得交易稅費收入等也是地方積極謀求碳交易平台的原因。
從已上線的碳交易平台來看,其運作主體有的是當地的環境交易所,有的是環境能源交易所,有的是排放權交易所,有的則直接是碳排放權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他們中有的四五年前就已成立。
更多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