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從」還是「不從」 打車軟體的選擇是「從」

「從」還是「不從」 打車軟體的選擇是「從」

2014-01-01 17:33:46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從」還是「不從」?意料之中的選擇題終於擺上檯面,打車軟體的選擇是「從」。2013年三月,「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將陸續與滬上四大計程車公司調度平台對接。

  博弈與出手

  2月27日上午,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召集強生出租汽車公司和「快的打車」、「嘀嘀打車」軟體企業召開會議。

  此前,蘇州早已把打車軟體統一併入官方系統,乘車司機均不享受補貼;而據江蘇當地媒體報導,南京也將於4月推出官方電召軟體,其中設計了5塊錢的加價費。

  在具體時間點上,3月10日兩家打車軟體率先與強生出租調度平台完成技術對接,3月底前,大眾、錦江、海博等三家出租汽車調度平台與兩家打車軟體企業完成技術對接。

  各種隱憂由來已久,監管部門為何選擇此時出手?雖然上海市交港局相關人士表示不願多談,但此前南京市交通局局長陳雷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兩款軟體的競爭是最正常的競爭行為,政府不能不加思考地一味叫停:「新生事物剛剛開始,我們要觀察,看市民接受程度,如果運營商的策略能給市民帶來優惠,也不錯,我們不一棍子打死。這完全是市場行為。」

  從陳雷的上述表態中,交通部門的官方心態可以略窺一斑。這其實是一個「試探」及博弈的過程。

  上海強生計程車司機汪俊(化名)向記者表示,電召業務需要繳納的費用為120元/月;但是由於打車軟體的出現,有的司機根本不願意接電召的單,讓電召業務也很難做。

  事實上,面對可能的政策風險,打車軟體並非沒有提前布局。昨日,支付寶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在計程車行業推廣移動支付之初,其已經考慮到「公平」、「安全」等問題;此前已經選擇了給司機裝二維碼和接入打車軟體雙軌並行的方式。

  即使打車軟體真的被禁,借打車軟體圈用戶的目的已經達到。根據支付寶及快的打車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大規模支持支付寶錢包掃碼付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合肥和武漢;零星有少數的哥支持掃碼付的城市還有成都、都勻、綿陽、深圳、溫州、銀川、長沙、鄭州。

  目前,上海已經有7000多名司機支持支付寶錢包掃碼付,日掃碼付車款的交易量在30000多單。

  「我們配合監管部門的政策,鼓勵大家上車之後掃碼付。」快的打車副總裁李敏向記者表示,快的打車讓那些在路邊招手打車的人也可以參與活動;同時司機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操作,確保行車安全。

  停不下來的價格戰

  作為打車應用的核心功能之一,「加價」一直飽受爭議。反對的觀點認為,加價行為涉嫌惡意競爭,會對市場產生不良影響,計程車司機也會「挑肥揀瘦」,進一步加劇打車難的局面。

  艾媒諮詢CEO張毅分析認為,打車APP用移動網際網路的方式解決了乘客和計程車司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其信息撮合機制可以讓計程車的利用率更高,一定程度上解決打車難問題,但在持續的價格戰中卻變味了。

  儘管各地的監管部門已經陸續出手,但至少目前,雙方都沒有停下補貼的意思。前日,有消息稱嘀嘀打車將在10天後停止補貼,但嘀嘀打車CEO程維公開表態稱「純屬謠言」;而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億補貼用完後,嘀嘀打車是將繼續追加資金還是暫停用戶補貼」的追問,嘀嘀打車華南區域有關負責人歐陽莉表示「後續未定」,大有與對手再戰一場的可能。

  快的打車則「土豪」地提出:補貼上「永遠比同行多1塊」。如果通過「掃碼」支付,司機每天可以得5單獎勵,每單10元;乘客每單得13元獎勵,每天兩單;獎勵將以現金返還的方式,在3~5個工作日內打回到用戶的支付寶帳號中。

  在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看來,隨著快的和嘀嘀的正面衝突,以騰訊阿里為主要「軸心國」、百度局部參與的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而這場戰爭的核心戰場之一,就是以O2O轉化和交易完成為核心訴求的應用場景之爭。

  2月27日,有熟悉打車軟體行業的資本人士向記者明確表示:「兩家其實都想停下來(補貼),但難點在於誰最先按下停止鍵。」

  「如果另一家不跟隨怎麼辦?」在其看來,如同早期流血的電商大戰、現在的在線旅遊大戰,補貼只是前期圈用戶的行為;如何黏住用戶才是最關鍵的。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車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