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4年以來,我國乘用車市場同比增長也較快。2014年前五個月的汽車產銷數據顯示出,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卻連續萎縮,出現了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九連降的局面。
為了保護自主品牌汽車車企,扭轉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此消彼長「的形勢,多地企業紛紛調整戰略,進行轉型升級,在示範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時,給予自主品牌汽車大力支持。不過所取得的成功也呈現不同的態勢:
中汽協發布今年1-5月份的汽車產銷數據,我國車市產銷雙增長的背景下,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卻連續9個月萎縮。
業界認為,儘管從去年9月份以來,自主品牌汽車單月的市場份額環比數據有增有降,但同比數據卻一直在下滑,整體頹勢已經延續了9個月,形勢不容樂觀。在前5個月的乘用車銷量企業前十排名中,自主品牌車企中唯有長安汽車「一枝獨秀「。
「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連續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的競爭力不夠強。隨著國內消費需求的升級以及整體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品牌競爭力相對較弱的自主品牌更容易受到影響。「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董揚表示,「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如今才是真正的短兵相接。「
事實上,在中國汽車市場還未完全進入高速增長之前,外資車企品牌均以中高端產品為主,自主品牌汽車主要占據低端車市場,雙方基本上「互不干涉「,因此自主品牌在前幾年得到了相對迅速的發展。而2008年之後,外資品牌逐漸加強了小排量、低成本車型的投放力度,與自主品牌產生正面交鋒。尤其是近年來,外資品牌的產品價格一再下探——日系車企紛紛推行「小型車戰略「;德系車企和美系車企也通過打造廉價車品牌和產品加大國產力度,並逐步向A級車市場逼近。
在這樣的形勢下,自主品牌汽車的生存空間日趨狹窄,陣營「難守「,以至於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同比連續下滑。而另一方面,儘管自主品牌已經苦修多年,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核心技術上依舊難以與外資品牌匹敵。也正是因為這樣,自主品牌向中高端突圍的道路才會困難重重,「強攻「也尚且未見成效。
為了扭轉這一形勢,國內的自主品牌汽車紛紛開始尋求轉型。在轉型方式上,各自主品牌車企則不一而足:有輾轉多年,在打造多個子品牌之後回歸「一個品牌「的奇瑞、吉利;有依然堅信「多生孩子好打架「,打造全新品牌駿派並藉此重新布局一線城市的天津一汽;有另闢蹊徑,加大火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北汽自主品牌;有痛定思痛,在「後 3·15「時代開展敬客經營、致力於提升服務的江淮……
但在汽車營銷專家薛旭看來,多數自主品牌汽車車企的轉型策略依然沒有在營銷層面上做深層思考:「轉型的核心在於創新,而不是不成功就掉頭往相反方向發展,多數企業的問題在於,還沒有搞清楚原來為什麼失敗以及為什麼要創新。自主品牌應該從創新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方法論層面上有所創新,而不是『本能』的創新,也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對問題有系統的、科學的、本質上的創新。「
薛旭表示,與此前為應對外資品牌價格下探而集體實行中高端突圍戰略一樣,自主品牌汽車此番轉型也多出自「本能「。然而,由於創新性不夠,在技術上,營銷上的準備也都不充分,自主品牌的中高端突圍戰略普遍受挫,帶來了巨大的時間和財力浪費,更對品牌造成了負面影響,也從側面導致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上出現同比 「九連降「。
他認為自主品牌汽車當前的頹勢源頭在於車企此前的戰略失誤,而這一輪自主品牌汽車的集中轉型,也只有少數認清自身特點、務實創新的企業才有望看到成效。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各自主品牌車企的轉型之路是否正確,其成果都不會在短期內呈現出來,自主品牌整體在乘用車市場所遭遇的「陣痛「仍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正如董揚所說:「自主品牌自身的品牌、技術、車型等綜合實力不如外資品牌,所以市場份額今年還會繼續下降。自主品牌依然處於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目前還沒有好轉。」
以上就是關於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的全部內容,歡迎查閱報告網發布的汽車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