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統計調查的是社會產品和服務項目的最終價格,一方面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在整個國民經濟價格體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11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數據:10月CPI同比上漲1.3%,1-10月同比上漲1.4%,大大低於3%的年度預期目標。
由於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6%,漲幅有所回落,重新回到2%以下。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召開,會議將確定2016年的宏觀政策,其中GDP(地區生產總值)和CPI目標有望確定。
考慮到食品價格漲幅收窄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震盪帶來的輸入性通縮因素,目前機構普遍認為明年CPI目標下調的可能性較大。
證券經濟學家認為,工業領域早已出現通縮。因此2016年貨幣政策應該考慮防通縮的因素,「降息降准仍有空間」,他說。
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23日在中央黨校所作的經濟公開課上也指出,還會繼續採取降息降准等政策工具,尤其是針對小微企業的定向降准。此外,還會採取其他措施,比如中長期貸款。
食品價格漲幅收窄是直接原因
1-10月,全國CPI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4%。這大大低於全年3%的目標。
而10月當月的CPI漲幅在很大程度上與豬肉價格相關。10月,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7.2%,影響CPI總水平上漲約0.54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15.8%,影響CPI總水平上漲約0.48個百分點。更多最新食品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對食品飲品行業影響調查分析報告》。
交行發布報告認為,食品價格漲幅收窄是CPI同比漲幅比9月下降0.3個百分點的直接原因,豬肉、鮮菜、鮮果、水產品、蛋類價格環比全線下跌,豬肉價格環比近6個月首次下降,豬肉價格上漲周期已到尾聲。
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態勢將延續
非食品價格漲幅近一年在0.9%-1.3%之間徘徊,也是拉低CPI的重要原因。交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認為,2015年全年CPI漲幅可能在1.4%到1.5%之間,CPI中非食品因素與石油等價格下跌有關。
「上游生產價格的下跌對於下游消費領域的價格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他說。
21世紀經濟報導獲悉,CPI籃子中交通和通訊同比價格已經持續多個月的負增長,今年10月這一價格增速是-1.9%,這與石油開採以及加工價格持續變負有關。
進一步的數據顯示,10月,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9.9%,1-10月是下降37.4%。10月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的出廠價格同比下降了22.5%,1-9月是下降了21.9%。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認為,上述油氣開採和加工,以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出廠價格,合計影響當月PPI總水平同比下降約3.4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58%左右。
而由於頁岩油等在全球加速開採,不管是從經濟形勢還是需求狀況,傳統原油麵臨過剩和價格難以上行的壓力,使得2016年物價上行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