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簡稱「首都機場」,位於中國北京市順義區(朝陽區現狀管轄),是中國最繁忙的國際空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中國的空中門戶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建成於1958年,運營50多年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從1978年的103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8612.83萬人次,位居亞洲第1位、全球第2位。
2016-2021年中國機場建設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首都機場集中統一管理下,京津冀三地機場未來將建設成為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世界級機場群,最大限度提升京津冀機場群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數據顯示,首都機場計劃每年按照航班總量的2%進行疏解,2017年至2019年共疏解6%的航班。天津機場和石家莊機場將發揮重要作用,天津也將打造「進出北京第二空中通道」。
航班時刻少,開不了新航線、新航班!對於三大航空公司來說,首都機場的過度「擁擠」已經持續多年。
「搬到新機場意味著能獲得更多的航班時刻。」東航人士表示。在此之前,由於首都機場並不是南航和東航的主運營基地,同時航班時刻資源有限,增加航線或航班都極為困難。而新機場的出現,三大航分居兩大機場,都有望獲得更多的航班時刻。
2019年新機場通航後,三大航將正式「分居」兩大機場。對於此前盛傳的天合聯盟內航空公司「打包」搬入新機場一事,天合聯盟執行長Perry Cantarutti回應:「東航與南航肯定會搬遷到新機場,而聯盟內其它航空公司是否整體搬入還正在協商之中。」在他看來,新機場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國際樞紐,這一時機不能錯失。
據悉,未來國航依然將首都機場當做主基地,而東航、南航作為北京新機場主基地航空公司,分別承擔新機場40%的航空旅客業務量。
其實,新機場北航站樓特有的造型已經為這種兩家航空公司主運營的模式埋下伏筆。新機場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助理朱文欣透露,新機場北航站樓從中心放射出5條指廊,其中分布東西的4條指廊提供給國內航班,南指廊提供給國際航班,這樣一來從中間可以平分兩半,提供給兩家主基地航空公司運營,即各占「兩個半」指廊。與此同時,國際指廊與國內指廊之間的距離都較短,也滿足了兩家航空公司的未來實際運營需要。
未來5年,中國民航將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適應的世界級機場群,推動天津、石家莊等機場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樞紐。在航線網絡搭建上,北京一些流量流向較大的航線航班將在天津加密,吸引部分客流。天津機場將承接首都機場部分國內二、三、四線城市航線航班,通過鐵路和客運巴士班線,打造「進出北京第二空中通道」。
發展航空旅遊,推動「京津同游」,承接首都機場溢出需求,將北京的全貨機需求引入天津,實現天津機場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的發展定位,2015年天津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1431.4萬人次,同比增長18.6%,位居全國千萬級機場首位。
到2020年,天津機場旅客吞吐量預計超2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60萬噸,將成為初具規模的區域樞紐機場和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
更多機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