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是中國漢族各大菜系中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油的記載了。而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醬油俗稱豉油,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製而成的。醬油的成分比較複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胺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製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於提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
分類
按照製造工藝分
主要從發酵方式進行分類。(另外還可以從無鹽、低鹽、高鹽、固稀、溫釀、消化等方式加以區別。)此處只以業內最普遍的習慣區分方法加以分類。
1.低鹽固態工藝:相對高鹽稀態工藝,低鹽固態發酵採用相對低的鹽含量,添加較大比例麩皮、部分稻殼和少量麥粉,形成不具流動性的固態醬醅,以粗鹽封池的方式進行發酵,大約經過21天保溫發酵即可成熟。提取醬油的方式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特點:發酵時間短,醬香濃,色澤深,胺基酸轉化率較低。
2.澆淋工藝:以發酵池進行發酵,發酵池設假底,假底以下為濾出的醬汁,經過用泵抽取假底下醬汁於醬醅表面進行澆淋,實現均勻發酵的目的。是低鹽固態醬油的改良工藝,之所以單獨區分來講,是因為他越來越有取代低鹽固態醬油的趨勢,並且因其較低鹽固態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改造投資小的優勢而為多數生產企業所接受。
3.高鹽稀態工藝:以豆粕和小麥為原料,經原料處理、豆粕高壓蒸煮、小麥焙炒、混合制曲發酵、壓榨取汁的一種發酵工藝。
從發酵過程又可分為「廣式高鹽稀態「和「日式高鹽稀態」。
廣式高鹽與日式高鹽的區別在於所採用的發酵方式不一樣。廣式高鹽採用常溫發酵,自然曬制,風味一般,顏色較好,但受發酵設備及天氣影響較大。其中以海天為代表,多以生產上色醬油產品為主。日式高鹽採用保溫、密閉、低溫發酵,發酵周期較長,顏色較淡,風味香濃,一般以製作生抽、味極鮮等較合適,在添加焦糖色素後的老抽產品不但顏色好,風味也很突出。
特點:原料採用高蛋白豆粕和北方硬質小麥;採用稀醪發酵和壓榨取汁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但發酵時間長,一次性投資大。
按國標的分類
因為國內沒有有效手段來區分釀造醬油還是配製醬油,市場上基本沒有配製醬油的身影。只要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管是釀造醬油還是配製醬油,都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含固稀發酵醬油):以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和/小麥粉為原料,經蒸煮、麴黴菌制曲後與鹽水混合成稀醪,再經發酵製成的醬油。
低鹽固態發酵醬油:以脫脂大豆及麥麩為原料,經蒸煮、麴黴菌制曲後與鹽水混合成固態醬醅,再經發酵製成的醬油。
國家標準號:
釀造醬油:GB18186-2000
配製醬油:SB 10336-2000
按照顏色分
1.生抽
顏色:生抽顏色比較淡,呈紅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來一般的烹調用的,生抽吃起來味道比較咸。
用途:生抽用來調味,因顏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涼菜的時候用得多。
生抽的製作:生抽醬油是醬油中的一個品種,以大豆、麵粉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種曲,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其產品色澤紅潤,滋味鮮美協調,豉味濃郁,體態清澈透明,風味獨特。
2.老抽
顏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顏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澤的。
味道:老抽吃到嘴裡後,有一種鮮美的微甜的口感。
用途:一般用來給食品著色用。比如做紅燒等需要上色的菜時使用比較好。
老抽的製作:老抽醬油是在生抽醬油的基礎上,加焦糖色經過特殊工藝製成濃色醬油。
瓶裝醬油按照等級分
醬油的鮮味和營養價值取決於胺基酸態氮含量的高低,一般來說胺基酸態氮越高,醬油的等級就越高,也就是說品質越好。按照我國釀造醬油的標準,胺基酸態氮》大於等於0.8克/100ml為特級
大於等於0.7克/100ml為一級
大於等於0.55克/100ml為二級
大於等於0.4克/100ml為三級
了解更多請查閱《2014-2018年中國醬油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醬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醬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