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土地行業分析報告 >> 中國土地發展趨勢

中國土地發展趨勢

2018-04-10 17:11:1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當前在農業現代化、生物技術、移動網際網路、食品安全全球化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迎來了空前的變革機遇。那麼,中國土地發展趨勢如何呢?下面就由筆者給您細細道來。

  中國土地發展趨勢

  趨勢一:小特產,大市場大機遇。

  調結構怎麼調?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我之前比較早地發現,小特產是一篇大文章!是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調減後的大宗農產品用地,用來發展當地特色農副業,這是提質增效的好辦法。

  一號文件說: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

  2016年年底,我的新著——《品牌農業2大特產:讓地方特產賣遍全國》正式出版,首次揭開小特產成就大品牌密碼。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特產大國,但不是特產強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文化的回歸、消費升級和政府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土特產品牌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小特產擁有大機遇、大未來!

  趨勢二;新型農業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相對於傳統的小規模、自給半自給農戶家庭經營提出的。通常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新農人等。

  據相關數據表明,截止目前,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

  專家認為,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發展實踐中承擔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體間專業分工的深化,有助於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為被國家大力扶持的對象和中國農業的中堅力量,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的引領作用必將增強。

  趨勢三;注重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將成重點

  農業生產的環境負效應日益突出: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這些資源問題不僅阻礙了農業發展,並且相互疊加。因此,2017年,國家將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支持。例如農業秸稈的綜合利用,強化對化肥農藥使用的管理,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排放的管理等。通過農業投入品減量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途徑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生態農業注重環保、綠色、循環、有機,這為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發展創造優越條件,從而吸引更多高消費城市人口進入農村,拉動農村消費水平;同時大量城市人口進住農村產生住宅需求,進而推動農業地產發展,最終使土地升值產生溢價。

  生態農業因無污染、可持續而備受青睞。國家先後出台數項政策大力扶持生態農業,補貼金額往往十分巨大,動輒數以百萬、千萬計。

  中國土地發展前景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加強現代農業建設

  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離不開農業保險有力保障。今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部分縣市,對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實施大災保險,調整部分財政救災資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險理賠標準,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持續穩健的農業保險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創新涉農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推進整合統籌,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將農業「三項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種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以上就是筆者給您分析的中國農業發展趨勢了。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土地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