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關於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簡稱「南沙金融30條」)正式印發,標誌著我國在大灣區金融開放領域再添重要政策工具。數據顯示,在此前已發布的三個「30條」基礎上,此次新政進一步強化了以南沙、前海、橫琴為支點的金融開放布局,成為2025年跨境金融創新的重要風向標。隨著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加速融合,大灣區正通過制度性開放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金融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南沙金融30條」作為繼橫琴、前海之後國家支持大灣區建設的又一重大政策,凸顯了中央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該文件提出以香港、澳門和內地「一盤棋」的統籌規劃為原則,旨在打破地域分割,構建更具韌性的跨境金融生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南沙已落地超百個金融合作項目,涉及跨境投融資、綠色金融等領域,政策效應初顯。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大灣區作為國家金融開放試驗田的功能定位,更通過制度集成創新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區域協同發展範本。
政策落地的關鍵在於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實際效能。專家指出,當前需重點解決內外要素資源聯動問題:一方面要推動粵港澳三地在金融基礎設施、監管規則等方面深度對接;另一方面需要匹配大灣區強大的經濟基礎和金融機構實力,形成「政策-市場-產業」的良性互動。例如,「南沙金融30條」明確支持開展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這將直接提升區域資本流動效率,並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跨境金融創新中,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意義尤為突出。「南沙金融30條」的核心任務之一即通過擴大跨境使用場景、完善離岸市場建設等方式推動貨幣功能升級。數據顯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突破5萬億元,占全國總額的1/6,但對比美元等主流貨幣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專家強調,此舉不僅關乎金融強國目標,更是應對國際金融波動、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舉措。
為實現更高水平的金融市場互通,「南沙金融30條」建議探索法治化路徑創新。借鑑海南自貿港經驗,可通過立法授權建立大灣區專屬合作機制,明確跨境數據流動、爭議解決等規則框架。同時,在推動資本項目開放試點時,需同步構建智能監測系統,防範跨境資本異常波動風險。這種「制度型開放+動態監管」的模式,將成為未來區域金融改革的典型特徵。
總結
作為2025年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標誌性政策,「南沙金融30條」通過強化頂層設計、聚焦核心命題、統籌安全與創新,為我國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實踐樣本。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預計到2025年底,大灣區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有望突破6萬億元,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也將邁上新台階。這一進程不僅將重塑區域經濟格局,更將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支點。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上海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周小全在「2025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表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上海金融市場能級不斷提升,上海期貨市場產品覆蓋面持續擴大,定價能力不斷提升,服務企業「走出去」功能不斷增強,在服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周小全指出,上海正進一步強化金融市場功能,支持上期所、中金所等在滬金融市場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加快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安全。一是持續深化金融市場開放,提升國際化水平。深化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快推出面向國際的金融產品。二是持續完善衍生品體系布局,拓展服務實體經濟廣度和深度。支持進一步豐富商品和金融期貨產品,以更齊全的產品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三是提升金融風險防範化解能力,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助力實體企業更好管理風險,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支持金融市場抓住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機遇,增強系統自主可控與安全運維能力。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