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北京市自動駕駛領域地方標準落地加速產業革新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中國在2025年前已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測試驗證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層次政策體系。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累計里程突破1.2億公里,L4級自動駕駛車輛投放規模達3萬輛,車路雲一體化基礎設施覆蓋率提升至城市主幹道75%以上。在此背景下,北京市近期發布的四項自動駕駛領域地方標準,為我國汽車產業布局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與政策示範。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最新出台的《智能網聯汽車封閉試驗場地測試技術規範》系列標準,聚焦乘用車和無人配送車兩大核心場景。針對L4級自動駕駛功能,不僅覆蓋傳統測試項目如限速標誌識別、彎道通行等基礎能力驗證,更結合本地產業特點引入無人化試驗與車雲通信測試模塊。這一舉措既滿足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通用要求,又通過本土場景適配強化了技術落地可行性。
在無人配送領域,《智能網聯汽車封閉試驗場地測試技術規範第2部分:無人配送車》創新性提出「安全通行與場景適配」雙核評價體系。標準要求測試車輛需完成非機動車道標誌標線識別、密集行人交互避讓等18項核心任務,特別針對突發風險如行人橫穿遮擋、非機動車違規切入等設計模擬工況。通過量化評估遠程接管響應時間、車雲通信安全防護等級等指標,該標準為構建高效可靠的末端配送網絡提供了技術依據。
在「車路雲」一體化領域,《信息安全技術要求》與《運維管理系統應用技術要求》兩項標準形成完整閉環。前者從身份認證、漏洞防護到數據加密等6大維度構建信息安全屏障,後者則通過定義系統架構中的通信協議規範、軟體升級流程和數據存儲機制,確保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車聯網設備連接數已達4500萬,此類標準將直接推動路側設施與車載系統的標準化協同,預計到2026年可減少因系統兼容性問題導致的安全事故率超30%。
北京市此次發布的系列標準不僅細化了測試評價流程,更通過預留接口設計、模塊化架構要求等前瞻性條款,為未來技術疊代留出空間。例如在信息安全領域提出的OTA升級安全驗證機制,既符合當前車輛軟體定義趨勢,也為車企應對《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提供了合規路徑。據行業測算,標準實施後可使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周期縮短20%,研發成本降低15%-25%。
來看,北京市通過地方標準的先行先試,成功將政策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在2025年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深度轉型的關鍵期,此類標準化建設不僅為我國智能汽車發展築牢技術地基,更通過場景創新和安全體系構建,推動形成涵蓋研發測試、生產製造、商業運營的完整產業鏈閉環。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預計到2030年我國自動駕駛相關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帶動汽車產業整體轉型升級進入加速期。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