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載貨車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3月中國重卡市場分析

2015年3月中國重卡市場分析

2015-04-03 18:08:3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最新獲取數據顯示,2015年3月國內重卡市場共計銷售各類車輛6.6萬輛,比去年同期的9.7萬輛大幅下降32%,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到過去六年3月份銷量的平均值96558輛,市場下滑之慘烈程度,也許只有2012年能與之相比。由於1、2月份的市場也很不理想,因此,重卡市場2015年一季度只銷售了13.37萬輛,同比下降34%。

  3月份的重卡市場,要怎麼來形容呢?2015年1-3月國內重卡市場分析內容如下:

  倒春寒?崩盤?慘澹?哀鴻一片?

  怎麼形容都不為過。最新獲悉,重卡市場3月份共計銷售各類車輛6.6萬輛,比去年同期的9.7萬輛大幅下降32%,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到過去六年(2009-2014年)3月份銷量的平均值(96558輛),市場下滑之慘烈程度,也許只有2012年能與之相比。由於1、2月份的市場也很不理想,因此,重卡市場2015年一季度只銷售了13.37萬輛,同比下降34%。

  「旺季」為何成「淡季」?

  具體來看,3月份各家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東風、重汽和一汽這老三強分別銷售重卡1.5萬輛、1.15萬輛和1.2萬輛,同比下滑26%、21%和 21%;福田和陝汽分別銷車9000輛和8000輛,下降幅度為38%和48%;向來表現很好的江淮重卡也沒能倖免,3月份銷售3400輛,同比下降 21%;上汽依維柯紅岩、華菱和北奔銷售重卡925輛、1762輛和900輛,下降幅度分別達到77%、32%和35%。紅岩也成為3月份銷量同比降幅最大的企業。更多相關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重卡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分析認為,作為傳統銷售旺季的3月份,卻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主要原因有五方面:

  一是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尤其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仍處於衰退期,可以預見,一季度GDP的數據肯定很不好看;二是房地產行業十分低迷,各地工程項目開工繼續減少,開工不足,對生產資料性質的重卡市場是致命打擊;三是2015年春節來得晚,因此很多地方的工程項目開工也比較晚,這對3月份的銷售造成了一定影響;四是2015年1月1日國四排放法規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重卡行業在2014年底出現了眾多數量的國三庫存車提前上牌現象,這對2015年的新車銷售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五是國四升級後,國四新車普遍比國三車的價格上漲了2萬多,一些地區的用戶接受度不高,再加上物流市場不景氣,用戶持幣觀望現象仍存。

  至少下降19%重卡市場上半年全線告急

  一季度過去,國內重卡市場共計銷車13.37萬輛,比去年一季度的20.29萬輛下滑了34%,而各家企業同樣是無一倖免地全部下滑。其中,東風繼續穩居行業老大位置,累計銷售3.03萬輛,同比下降23%;重汽為第二名,累計銷售2.53萬輛,同比下降25%;一汽累計銷車1.97萬輛,同比下降 40%。第四名福田和第五名陝汽分別累計銷售重卡1.80萬輛和1.59萬輛,同比下降39%和46%。江淮一季度累計銷售重卡0.90萬輛,同比下滑 18%,是這幾家主流企業中下降幅度最小的;紅岩、華菱和北奔的一季度銷量分別為2127輛、4102輛和2454輛,下降幅度為73%、31%和 20%。

  按照這種發展趨勢,上半年重卡市場下降兩位數已是必然。我們簡單來計算一下,今年按照4月份同比持平(這已經是最樂觀的預測了)、5月和6月各同比下降10%來計算,那麼今年4月份的重卡市場銷量為8.8萬輛,5月份銷量為6.65萬輛,6月份銷量為5.73萬輛,2015年1-6月的累計銷量預計約為34.56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

  因此而言,上半年的重卡市場,「下降」已經不是看點,「下降多少」才是大家所關心的。

更多重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重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