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市場歷來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政策法規的方向標。重卡作為生產資料與勞動工具,受宏觀環境和市場形勢雙重影響。
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影響,2014年重卡市場流年不利,全年基本在「前高后低」中度過,全年累計銷售74.26萬輛,同比下降4%。歲末年初的時候,業內人士對2015年重卡市場的預測普遍保守,整個重卡市場悲觀氣息瀰漫。現在一年已經快過半,下面再來看下2015年我國重卡市場分析。
6月剛到,前5月重卡產銷數據出爐。今年的中國重卡企業就像那些成績不好的差生,大多不樂意見證這一「羞辱」的時刻。「班主任」無情下發的成績單顯示,一貫實力超群的重卡十強全軍覆沒地遭遇「滑鐵盧」,在綠幽幽的環保色面前,第一名東風和第二名中國重汽顏面稍存,雖然都在「跌」,但至少跌得沒那麼難看。
數據出爐後業界普遍安靜。因為這已不是市場的第一次警鐘長鳴。今年2月以來,重卡市場單月銷量降幅已連續四次超過30%,早已不值得什麼大驚小怪。當時間線蜿蜒深入到2015年,大家發現,其實,今年重卡市場的第一場「雪」要比往年來得更早一點。
2月高達50%的同比降幅讓企業的心沉入谷底;接下來的「金三銀四」亦順勢化作成了「風中的承諾」,以同樣超過30%的降幅再度刷新了對市場殘酷面目的認知。5月新鮮出爐的負增長33%的數據也只是在滴血的傷口上再狂妄地撒了一把鹽而已。
俗話說得好,大潮退去後才能看出誰在裸泳。這張成績單後面藏著多少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恐怕只有身在其中者自知甘苦。能上榜前十、特別是前五的已然是重卡行業中的三好學生了,各有側重的他們真有多少實力上的高低差別,我還真不信。能夠立見高下的區別或許更在於,市場的風向以及實力之外的營銷秀功。用得好自然是風生水起,用得不好無異於秀才耍大刀,一不小心便砸了自己的腳。
常年坐實重卡頭牌的東風依然沒有讓看官們失望,前5個月以5.49萬輛的累計銷量名列前茅,領先第二名近一萬輛,使得重卡全年的榜單提前失去了看點。如果沒意外,年終的冠軍或許還會將被東風收入囊中。5月的單月銷量,東風照樣領先。一貫在產品和服務布局上不乏新意和深意的東風,一貫市場調研做得透徹,在內部管控方面頗有一套的東風,顯然不會輕易將機會留給別人。更多相關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重卡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用來勢洶洶形容「榜眼」的中國重汽不為過,儘管這麼一說,老大哥一汽解放可能略感難堪。位置雖然勉為其難地留在了「前三」,可同比高達39%的降幅,卻讓老大哥生生的從當年的「笑傲江湖」煎成了腹背受敵。眼看著如今的探花地位也搖搖欲墜、朝不保夕,何時重振雄風的解放依然是個迷。小道消息稱,高層的震盪,讓目前的一汽解放上下無心工作,如果真是這樣,產品無新意、營銷無看點的解放,未來的市場中解放拿什麼去競爭?
得益於與曼的強強聯合,中國重汽牽引車逆勢大增,今年曼平台產品前4個月的訂單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78%,且公路車銷量份額首超工程車。總經理蔡東不久前在接受卡車之友網的獨家專訪中坦陳:「曼產品的持續上量,使得中國重汽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曼產品的銷量開始攀升,極大減緩了重汽整體銷量的下滑。」
由上可見,重卡前三甲的市場化表演儼然是一部活生生的市場教材:一個陣營是目光長遠、調整結構、引進外援、順勢而為;一個陣營是進退失據、雄心不見、一瀉千里、乏善可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盤踞第四第五位的依然是陝汽與福田這一對冤家與勁敵。雖然,市場大跌面前,這兩家企業的日子過得也艱難。單月看,陝汽以100輛惜敗,但在前五個月的總體銷量上卻高出福田。放眼數據,前十如果沒有紅岩墊底,同比累計下降41%的福田或許就是跌幅榜上的冠軍。這個成績有失福田業內營銷大腕的水準。有媒體稱,福田銷量下降給出的官方解釋為,市場結構的轉變,歐曼產品占有率相對較低的中高端公路物流需求比重加大,而歐曼產品占優勢地位的煤運市場、工程運輸市場出現嚴重下滑。
福田的跌,許多人覺得意外;紅岩的跌,多數人卻安之若素。或許是紅岩內部糾纏不清的三方故事、仍然混亂的銷售服務體系、以及傳統優勢領域自卸車市場的遲遲難以復興,已經讓人猜到了這般結局。與福田的下降相比,與行業平均降幅保持一致的陝汽,算是保住了一份面子。除了受自卸車大降的拖累之外,油價的降低,使得天然氣重卡的優勢不再明顯,這讓陝汽在萎靡不振的市場之中難以走出一波漂亮的行情。不過,陝汽此番持平行業平均降幅,除了不斷走強的市場營銷反應能力之外,更多的還在於產品布局的深度變化。今年,陝汽在一向贏弱的載貨車市場加大了技術改進與宣傳推廣力度,這為陝汽進軍前四奠定了基礎。
前五家之外的江淮、華菱、北奔的表現多少讓人驚艷。同比累計降幅都戲劇性的控制在30%以內,顯然這是比第三四五名都要好的成績。江淮屢屢斬獲出口大單為平衡國內市場的不景氣增加了砝碼。王世宏重新入主北奔,使得企業逐漸走出了昔日的陰影,迎來了一絲生機。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華菱,同比累計下降27%,單月降幅16%,這樣一個稍好的成績顯然在不利的流年面前讓很多企業羨慕了一把。當許多人打算看看斥巨資打造漢馬動力的華菱,吃了怎樣一個啞巴虧的時候,記者很想取經劉漢如,華菱是如何做到「管它窗外飄著鵝毛雪,我還是自顧自唱著歌、吃著火鍋」的?當然,這一方面要歸功於華菱打造的漢馬動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華菱專注細分策略,發揚專用車的高品質風格,在危貨品運輸行業塑造華菱牽引車的品牌。此外,一把手劉漢如賣力地親臨各推介會為華菱站台也形成了一大刺激點。
前十名中,大運重卡以24.07%的增幅成為前十家企業中的最大「贏家」。業內人士分析,華菱與大運的抗壓能力,陝汽市場的持平,或許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濰柴動力、法士特變速箱、漢德車橋構建的「黃金產業鏈」的持續魅力。很多人認為,在不斷持續升級的市場中,在中國市場深耕了幾十年的斯太爾系「廉頗老矣」!但現實卻是,市場雖然需要更高技術水準的升級產品,但同樣也需要技術更成熟的平價產品。
對重卡企業而言,充斥著各種考驗的2015年是一個難熬的年份,而在我們這個擅長考驗/考試的國度里,所有的結局無一例外地都說明同一個復古的道理: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白熱化肉搏戰的中國重卡市場,沒有拿定主意四處張望的你,也許在不經意間就已被秒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持續往前沖,真是一門艱深的學問。說到這,也要為殺入前十、至今仍在前十主流舞台上亮相的強者們,深深地鞠一個躬,再附贈一句老掉牙的台詞:今日得來不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更多重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重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