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井噴的新能源客車市場仿佛成了客車行業的金礦,各個企業紛紛染指,準備撈金挖礦。以下是2015年我國客車行業現狀分析:
產能過剩與過度價格競爭
2015年,雖然新能源客車市場的高增長強力支撐了客車市場的銷量,但是我國客車市場仍然無法扭轉下滑態勢。與市場需求下降不合拍的則是我國客車企業紛紛擴張產能的大躍進。
裴志浩指出,我國客車行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他說,「按照2014年實際產量26萬輛來算,那麼2015年產能富裕度就是2.7倍。」他統計,目前,我國客車企業都在紛紛擴大產能,很多企業向3萬輛以上擴展。12家企業將產能擴展到12萬輛,一年共計36萬輛。加上19家企業產能一萬輛,加上宇通的8萬至10萬輛,這樣國內客車行業就會出現約70萬輛的產能。而2014年我國客車市場一年的產能是25萬輛,即使包括輕客也只有40多萬輛。
產能過剩之後,我國客車行業出現了過度價格競爭。曾經出現幾十台的客車訂單,十幾家客車企業競相壓價的現象。裴志浩認為,「價格競爭是好事,但是過度競爭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客車廠家的過度價格競爭,直接連帶客車零部件企業降價,導致很多零部件企業創新不足,積極性不高。相關零部件企業坦言,「技術創新了,廠家也不一定使用,使用了也不一定能帶來效益。現在能夠維持就不錯,根本沒有資金過度開發新產品。」
康明斯亞太區高級客車市場部經理陳立哲希望,主機廠理性競爭,這樣才能給零部件廠家多一些成本的空間。
裴志浩呼籲,要想縮短中國客車產品與國外先進客車產品的差距,應該扶持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健康發展,使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得到長足地發展。目前中國客車行業技術創新不足,主要原因是作為中國客車發展最大基礎的零部件產業的創新不足。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客車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客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客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