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全國生豬價格持續下降 春節過後豬肉消費出現低迷

全國生豬價格持續下降 春節過後豬肉消費出現低迷

2021-01-01 09:46:2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20年年底生豬產能的恢復至往年,能夠達到2017年正常水平的80%。春節長假已過,生豬行業一年一度的節前銷售旺季也宣告結束。近期國內生豬價格延續下滑態勢,此前價格急速上漲的飼料價格,也出現了年內首降。

  全國生豬價格持續下降

  進入2021年,東北及全國地區生豬價格持續下降,春節過後價格跌速加快。截至22日,2月份東北地區好良雜生豬出欄均價28.35元/公斤,累計跌幅18.95%,較1月初下降31.07%。同時,從1月18日至2月20日,西南各省累計跌幅可達6~7元/公斤,四省中價格最高的是貴州省,目前均價為31.06元/公斤,最低的是雲南省,目前均價為29.56元/公斤。

  2020-2025年中國生豬養殖屠宰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最近幾天生豬市場再次出現快速下跌態勢,截至2月22日全國瘦肉型生豬出欄均價已跌到28.5元/公斤,已跌破2020年10月底~11月初29元/公斤的階段性低點水平,當前價格已接近2020年5月15日26.5元/公斤低點水平。

  近期生豬價格持續走低,背後最直接的原因為春節過後的消費疲軟。據統計,截至2月22日,東北三省重點屠宰企業平均開工率約8.8%,較節前下降60.2%。正常情況下,節日過後豬肉的消費將進入一段時間的低迷階段,加之此時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非瘟等疫病發生頻率增加,短期內屠宰企業開工率難有明顯好轉。

  在疫病的干擾下,2021年1月份開始,山東、河南、湖北、河北、江蘇等地部分養殖場提前出欄70~90公斤的中等體重生豬,這會使得最早在3月中下旬,北方地區生豬供應或出現2個月及以上的空缺。若疫病未得到較好控制,此空缺時間還會繼續延長,屆時價格反彈力度更大。結合供需來看,預計2月底至3月中上旬,生豬價格難以出現持續性的漲跌走勢,或維持震盪為主。3月中下旬至4月份,國內豬價超跌反彈的機率較大。

  肉價繼續大幅上漲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元宵節在春節之後,這期間並沒有因為某一節日出現季節性豬肉消費的習慣,也不會出現像春節以前,南方製作臘肉和北方殺年豬備年貨時的對豬肉剛性的需求。元宵節期間或者元宵節之前,生豬市場很難改變目前的這種下跌態勢。

  春節過後豬肉消費出現低迷

  近日生豬市場行情從整體來看,生豬價格大幅度下降,截止到2月22日,東北地區的生豬俊傑在28.38元每公斤,累計跌幅在19%左右,而相比於1月初的價格下降更是高達31%。

  春節過後,大年初一至初二,東北地區的生豬價格出現了小幅度的增長,但是由於大部分的屠宰企業出現了短暫的暫停,市場交易量小。隨著大年初七陸續的復工,規範化生產開業相對較晚,許多的散養戶集中出欄,從2月14日至2月15日的生豬價格陸續下跌,但是跌幅不大。受到了生豬價格的持續下井,部分的養殖戶相信在節後的生豬價格會出現一定的增長,一種處於壓欄的狀態,這也導致了春節過後的生豬供應量充足。隨後一些散養戶恐慌情緒高漲,導致需求疲軟的背景之下,市場供需不平衡,供大於求,在2月21日至22日期間的生豬價格大幅度下跌。而屠宰企業的復工率不足10%。

  近期的生豬價格持續走低,歸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春節過後的消費疲軟。根據消息稱,作為生豬繁育大區的東北三省,當地的屠宰企業復工率不足10%,僅僅為8.8%,較春節前下降了近60%。

  根據往年的豬肉市場來看,春節過後的豬肉消費會出現一段低迷,再有最近春節的生豬疫情比較嚴重,像低價小白條充斥著北方生豬市場。在東北地區的白條豬外調基本無利潤,而且內部的銷售競爭也比較的激烈,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消費疲軟現象。屠宰企業的盈利不佳,開工後的生產也處於一個地位狀態。在短期之內,屠宰企業很難復工好轉。

更多生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