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國內鋰電行業迎來一場震動。鋰業巨頭贛鋒鋰業控股子公司贛鋒鋰電啟動的16億元定向減資回購計劃,引發產業鏈頭部企業集體退出。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新能源賽道分拆上市遇阻後的連鎖反應,更折射出儲能市場在技術疊代與價格戰夾擊下的生存挑戰。
2024年3月披露的公告顯示,贛鋒鋰電本次回購涉及28名股東中的23家機構撤資,包括小米科技、東風汽車等產業鏈龍頭企業。這一資本退潮直接關聯子公司分拆上市計劃的中斷。追溯至2022年,贛鋒鋰業曾宣布將推動贛鋒鋰電在深交所獨立上市,並通過增資擴股引入外部投資者,使公司註冊資本增至30.03億元。然而隨著實控人涉及行政處罰事件觸發監管紅線,原定分拆路徑被迫中止,直接激活了融資協議中的回購條款。
根據公開披露的融資條款,在兩種情形下投資人可強制要求股權回購:其一為2025年底前未完成合格IPO;其二為目標公司因政策限制無法滿足上市條件。贛鋒鋰業在2024年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因其關聯方行為違反《上市公司分拆規則(試行)》中關於"36個月無重大違規記錄"的要求,導致子公司喪失分拆資格。這一觸發機制直接導致價值16億元的股權回購啟動,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合規風險的高度敏感。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儲能電芯市場競爭白熱化,贛鋒鋰電雖躋身前十,但前三季度利潤總額已轉為5294萬元。母公司贛鋒鋰業同期歸母淨利潤預計虧損14億至21億元,主要受鋰價波動與金融資產減值拖累。面對困境,公司3月以2億元收購深圳易儲股權並追加8億元財務資助試圖拓展儲能版圖,但市場反應冷淡,相關板塊主力資金淨流出超8億元,行業市盈率持續下行。
總結:贛鋒鋰電的股東撤退潮既是企業內部風險傳導的結果,也映射出新能源賽道資本寒冬的典型特徵。在技術疊代加速與盈利模式重構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成本制約、強化核心競爭力,將成為決定企業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這場風波警示行業參與者,在追逐增長規模的同時必須築牢合規底線,方能應對未來更複雜的市場挑戰。
更多鋰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鋰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