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全球化步伐持續加速。根據最新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106萬輛,同比增長75.2%,其中中亞地區作為戰略新興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在政策支持、基建聯通和消費升級的多重驅動下,中國電動車企業正從單純出口轉向本地化深耕,推動區域產業鏈協同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動車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中亞五國憑藉地理樞紐地位與年輕人口紅利,成為中國車企拓展海外市場的關鍵目標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哈薩克斯坦的中國電動汽車銷量激增36倍,而今年上半年通過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的商品車已達5.6萬輛,同比增長21.6%。在烏茲別克斯坦,某企業自建工廠已實現新能源汽車本地化生產超1萬輛,並帶動當地供應商參與電池、零部件製造環節。
中亞各國通過稅收減免和綠色戰略加速電動車普及。烏茲別克斯坦計劃2030年將綠色能源占比提升至50%,塔吉克斯坦則要求首都計程車全面替換為新能源車型。針對當地極端氣候,中國車企推出定製化解決方案:如抗極寒電池、長續航電動客車(單次400公里)、多門設計大容量公交等,有效解決了冬季低溫啟動和高溫沙塵環境中的運營痛點。
中國企業正通過投資建廠實現全產業鏈布局。某車企在哈薩克斯坦的合資工廠年產能達2萬輛新能源車,並培養本土技術團隊;另一企業則與當地合作建成客車組裝基地,覆蓋焊接、檢測等完整工序鏈。這種模式不僅降低運輸成本(中亞地處歐亞陸路樞紐),更通過本地化生產提升產品適配性,例如在哈薩克斯坦極寒地區驗證車輛性能後反哺全球市場技術疊代。
儘管市場需求旺盛,充電網絡覆蓋不足仍是制約因素。目前哈薩克斯坦主要城市僅布局少量充電站,規劃到2030年新增8000個站點以匹配增長需求。分析顯示,充電樁建設、售後維修體系及能源補給服務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焦點。與此同時,中亞國家跨境物流效率的提升(如通關時間縮短)和綠色金融政策的落地,正在為電動車全生命周期運營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電動車企業正以技術輸出與本地化戰略重塑全球市場格局
憑藉全產業鏈優勢、氣候適應性產品及深度本土化合作,中國車企在中亞市場的滲透率將持續提升。隨著充電基礎設施完善和區域綠色轉型深化,預計到2030年,中亞將成為繼歐洲、東南亞後的又一千萬輛級電動車增量市場。這一進程不僅加速了當地交通能源結構升級,更推動中國從「製造出口」向「技術標準輸出」躍遷,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生態注入新的動力。
更多電動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動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