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理財市場呈現多維特徵:存續規模突破30萬億元大關但增速放緩,個人投資者數量同比激增千萬級,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規模縮水近萬億。在利率下行周期疊加資產荒的背景下,理財機構通過技術驅動優化配置策略,在收益率承壓與競爭加劇中尋求突圍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理財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截至6月末,全國銀行及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4.18萬隻,總規模達30.67萬億元,較去年末增長7200億元。這一增量主要由二季度貢獻(約1.53萬億),但仍低於2024年同期水平。與公募基金的差距擴大至3.72萬億元,顯示理財市場在技術應用和產品創新上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截至上半年末,持有理財產品投資者總數達1.36億人,較年初增長8.37%,其中二季度新增千萬級個人投資者。值得注意的是,風險偏好呈現"兩端延伸"特徵:一級(保守型)和五級(進取型)投資者占比分別提升1.03%、1.25個百分點。理財機構通過智能投顧系統優化資產配置策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技術適配需求。
理財產品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12%,同比下行68BP。面對低利率壓力,理財資金配置呈現三大特徵:(1)債券結構優化,利率債持倉增加2400億元至9900億;(2)高流動性資產占比提升,現金及銀行存款規模達8.18萬億;(3)權益類投資創新高,公募基金配置餘額突破1.38萬億元。這些調整體現了理財機構運用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模型,在資產荒中構建抗風險組合的技術能力。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規模降至6.4萬億,較年初縮水近萬億,占比下降至25.79%。與此同時,1年以上封閉式產品占比升至72.86%,顯示理財機構正通過技術延長資金久期,在估值整改壓力下強化資產配置的穩定性。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規模逆勢增長400億,反映市場對收益增強工具的技術探索。
理財公司存續規模達27.48萬億,市場份額升至89.6%,頭部機構通過智能風控系統、AI資產篩選等技術手段鞏固優勢。中小銀行則依託區域客戶資源和定製化產品,在縣域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技術投入成為衡量機構競爭實力的核心指標。
2025年上半年理財市場在規模擴張與收益壓力間尋求平衡,投資者數量的高速增長凸顯行業長期發展潛力。技術應用貫穿資產配置優化、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全流程,成為破解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加速,理財行業正從規模驅動轉向技術賦能的新發展階段,未來需持續關注智能投研系統建設對產品創新的推動作用。(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
更多理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理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