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供應鏈重塑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和貿易國,其出口政策動態持續牽動國際產業格局。2025年10月9日,商務部發布兩項公告,對含中國成分的境外稀土相關物項及技術實施強化管控,標誌著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進一步鞏固戰略優勢。這一舉措不僅涉及國家安全與利益平衡,更折射出全球稀土市場競爭加劇的深層邏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稀土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根據2025年第61號公告,商務部對含中國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涵蓋加工後轉移或用於軍事等敏感領域的物品。政策明確將設立過渡期,並對緊急醫療、公共衛生及自然災害救助等用途的出口豁免許可要求。同步發布的第62號公告則聚焦稀土技術管控,強調其軍民兩用屬性,要求相關技術輸出需遵循嚴格法律程序。
數據顯示,中國早在2001年已將部分稀土技術列入《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此次政策進一步細化了對境外回流物項的監管,旨在防範技術外溢風險。此前於今年4月,中國政府已針對境內組織和個人的稀土物項出口實施管制,形成內外聯動的管控體系。
政策出台源於境外實體利用中國成分生產稀土物項並轉移至軍事領域的情況頻發,對中國安全利益構成威脅。商務部指出,部分境外用戶將受控技術及原料用于敏感用途,加劇了全球防擴散挑戰。數據顯示,2025年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行動已取得成效,但非法獲取技術的案例仍存在,凸顯強化管制的緊迫性。
稀土作為現代工業「維生素」,其供應鏈穩定性直接影響高端製造、新能源和國防裝備領域。中國通過出口管控不僅維護自身產業優勢,更試圖在國際規則制定中占據主動權,平衡全球市場供需與地緣政治風險。
新政策對稀土產業鏈產生雙重效應:一方面,企業需在過渡期(具體時長未明確)內完成既有合同履約及合規整改;另一方面,合法貿易將通過許可便利措施維持暢通。市場分析指出,此舉可能加速境外買家尋求非中國成分的替代品,但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在冶煉分離、深加工環節的核心地位。
政策對技術出口的細化管理尤其關鍵:2025年第62號公告明確禁止未經批准的技術轉移,包括加工工藝、提純方法等核心技術。此舉或推動跨國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在技術研發合作中強化合規審查。
中國強調政策旨在履行防擴散國際義務,並願通過多邊機制促進合規貿易。公告特別提到將保障人道主義用途的豁免,體現「安全與發展並重」的立場。未來,稀土出口管制或成為中歐、中美等雙邊對話的重要議題,涉及技術共享規則與供應鏈風險共擔機制的探討。
2025年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標誌著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從資源控制向技術主導的戰略躍遷。通過強化對軍民兩用物項和技術的管控,中國既鞏固了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展現了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責任擔當。政策執行將考驗企業合規能力與市場適應性,同時為全球供應鏈安全提供新範式——在平衡國家安全與發展需求間尋找最優解。隨著技術壁壘的提升和國際合作深化,稀土市場的競爭邏輯正從單純資源爭奪轉向技術創新與規則話語權的博弈。
更多稀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稀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