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2025年7月上旬期貨市場的劇烈震盪引發廣泛關注。多晶矽、焦煤等工業原料價格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增長,而稀土作為戰略資源的核心地位持續凸顯,其產業鏈重構與企業競爭格局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版圖。本文結合當前市場數據,聚焦稀土產業趨勢及重點企業的動態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稀土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7月,多晶矽期貨價格已突破5萬元/噸大關,較6月底上漲超70%;焦煤主力合約升至1100元/噸以上,漲幅逾50%。這一波大宗商品的集體上行中,稀土板塊表現尤為突出:包鋼股份作為全球最大稀土原料供應商之一,憑藉其年產能達萬噸級的精礦生產線,近期股價創年內新高,市值逼近千億元規模。
美國國防部與MP Materials簽訂釹、鐠採購協議(單價110美元/公斤),疊加蘋果公司5億美元合作訂單落地,進一步凸顯高端磁材需求的剛性支撐。供給端看,低價稀土礦源收縮已成行業共識;需求側則受益於新能源汽車、風電等領域的持續擴張,形成價格上行與產業集中度提升的雙重推力。
在終端磁材訂單修復驅動下,盛和資源、北方稀土等行業領軍企業年內股價漲幅均超20%(以2025年7月數據計)。包鋼股份憑藉其掌控的白雲鄂博礦區——全球儲量最大且品位最優的稀土礦床,進一步鞏固行業話語權。數據顯示,該公司具備年產50%-58%高純度稀土精礦的能力,技術優勢轉化為顯著成本領先。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市值企業也在細分領域突圍。如北玻股份(市值不足50億元)通過玻璃深加工設備升級切入新能源儲能領域;亞星化學則依託ADC發泡劑等產品,在輕量化材料賽道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此類企業的崛起印證了「反內卷」政策下行業資源向技術密集型環節傾斜的邏輯。
隨著中國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入,稀土產業正從粗放式開採轉向高附加值深加工階段。美國、歐盟對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的擔憂推動其加大本土勘探投入,但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在分離提純技術上的絕對優勢。預計到2030年,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產能將占全球75%以上,支撐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需求。
從資本開支周期看,行業自2024年起進入新一輪擴張窗口期。頭部企業通過垂直整合強化定價權,而尾部玩家則加速退出低端冶煉環節。這種供給側優化趨勢與「反內卷」政策導向形成共振,推動全行業ROE中樞上移。
稀土產業的全球話語權爭奪戰
2025年的市場波動再次證明,稀土作為現代工業「維生素」的戰略價值持續提升。從價格周期看,釹、鐠等關鍵元素的價格錨定機制正在形成;從企業競爭維度,技術壁壘與資源掌控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而政策層面,「反內卷」帶來的供給端優化將持續為行業估值修復提供支撐。未來五年,稀土產業鏈的價值重估將貫穿整個新能源革命進程,中國企業的全球定價權爭奪戰已進入關鍵階段。
更多稀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稀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