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描繪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新「藍圖」。
《意見》中明確指出,未來我國新建小區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何謂街區制?它實際上是由城市主幹道圍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網密度較高、公共運輸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就近配套的開放街區模式。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環更通暢以及使得文脈得以傳承。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在西方國家,城市通常採用街區制的規劃建設方式。
與之相對的則是中國絕大部分城市目前所採用的「院落式」、「封閉小區式」的建設模式,大馬路、大廣場、大社區、大循環,規模過大的院落把城市割裂開來,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單元。
這一點作為首都的北京表現尤為突出。北京一度被人們戲稱為「首堵」,不少人把堵車的矛頭指向巨大的汽車數量和不合理的城市規劃思路——它頑強地保持著幾百年來和幾十年來的傳統,到處排列著大院,而非開放的建築群,使得高密度的道路網難以建設;另一方面,越來越富裕的市民渴望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購買私人小汽車。早在20世紀初,北京嚴重的堵車問題就已暴露出來,直至今日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那麼,中央為何不讓城市再建封閉住宅小區呢?《意見》給出了解釋: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也就是說,中央的最大目的在於「治堵」和「防堵」。
據房地產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分析認為,在中國不少二三線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暴露出了交通擁堵的問題。單靠主次幹路、一環二環來疏導交通是遠遠不夠的,正如人體不僅需要大動脈,還需要密布全身無數的毛細血管,才能保證正常機能的運轉。
可以說,城市的一味擴張和從前的規劃建設模式已經讓決策者看到了弊端,並形成了清醒的反思,為了避免大城市擁堵不堪的毛病再在其他地方發生,中央明確態度,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打破城市條塊割裂的現狀,促進「微循環」。
更多住宅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住宅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