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餓了麼悄然上線餐飲B2B平台「有菜」,正式從前端外賣進軍餐飲後端供應鏈。餓了麼曾表示,傳統的採購流程和消費群體都比較複雜,中小餐廳議價能力比較弱。「有菜」能夠簡化上下游的渠道,幫助中小商家在採購端節約成本。然而記者近日登錄「有菜」App卻發現,運營半年之久的「有菜」近乎荒廢,平台上現有供應商家數量少且良莠不齊,所提供的產品則是以餐盒、糧油等為主,餐廳每天都需採購的生鮮類食材屈指可數。
記者注意到,在「有菜」App上顯示目前提供的產品種類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類、水產凍貨等共8類。在記者體驗「有菜」的位置(和平里),這8個產品板塊中禽蛋肉類、水產凍貨、米麵糧油3個板塊均顯示「沒有找到相關內容」,調料乾貨類中也只顯示了一家名為「萬方圓-CityTaste風味醬」的供貨商,提供的產品也只有「萬方圓醬」一種,售價為140元/盒。酒水飲料的供貨商則只有匯源果汁。此外,在其App首頁顯示的「熱門店鋪」也只有10家,而這10家店鋪也是這附近的「全部商家」。
值得注意的是,排在首位的蔬菜水果種類中所顯示的產品則全部是水果,並沒有看到蔬菜的身影,而且水果供應商只有兩家,分別是「飛雪水果店」以及「果庫水果」,起送價格分別為100元及200元。「果庫水果」提供的產品主要以已加工過的半成品為主。
與食材類產品的屈指可數相比,「餐廚用品」的產品則相對豐富,主要涉及到餐廳在送外賣時所需的餐盒、餐具、保溫箱等以及餐廳在經營過程中所需的工具。此外,「半成品」板塊內容尚可,包括水餃、速凍魚丸、牛羊肉片等。
比起餓了麼在外賣領域的亮眼表現,「有菜」從誕生之初就顯得格外低調,上線近半年原本意欲打造「一站式分銷平台」的「有菜」,目前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不過餓了麼方面對「有菜」的前景保持樂觀,其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2月,「有菜」日交易額突破800萬元,覆蓋全國30個城市的8萬家商戶 。但當記者詢問,如此大的交易量為何在「有菜」App上還有許多空白板塊、供貨商及產品都屈指可數時,該工作人員則回應,「目前業務正常進行中,更多信息不久後將跟媒體溝通」。
有業內人士分析,餓了麼在外賣領域的地位相對穩固,經過幾年的發展積累了足夠的餐飲商家資源以及豐富的外賣大數據,這是其切入B端市場的優勢。但供應商資源的匱乏是導致「有菜」目前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不能接觸到源頭,平台就難以實現其降低餐飲商戶採購成本的初衷,平台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只是「線上中間商」而已。事實上,即便平台擁有源頭供應商資源,尤其是餐飲商戶採購頻次很高的生鮮食材方面,平台又將面臨著分揀加工、物流配送等問題帶來的資金壓力,這也是目前「有菜」沒有菜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像「有菜」一樣,擁有改革餐飲供應鏈願景的餐飲B2B平台層出不窮。餓了麼的競爭對手美團悄無聲息的上線外賣商家後台系統「快驢」,為商家提供包括採購、財務分析、商品管理等一系列服務,對B端市場的野心可見一斑。不過與「有菜」目前的情況相似,「快驢」雖然上線有一段時間,但針對餐飲商戶採購的「快驢進貨」只是其系統中的一個板塊,而且目前提供的產品內容與「有菜」十分相似,都是圍繞著餐飲商戶採購頻次相對低的產品。
從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餐飲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美團和餓了麼在B端業務的布局是目前網際網路領域內常見的「占位」表現,目前餐飲B2B整體處於嘗試和摸索的階段,大家都還沒能掌握豐富的資源,因此發展的相對緩慢。另有業內人士分析,幾大外賣平台現在的重點仍然是C端市場,雖然平台間的補貼大戰不那麼激烈,但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這也使得平台對B端的投入力度有限,無法快速開展業務。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表示,餐飲電商想要在B端打敗傳統批發商和小販並非易事,現在大家都在摸索階段。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也表示,想要通過網際網路整合餐飲供應鏈,平台需具備強大的線上技術以及足夠豐富的線下商家資源。
更多餐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餐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