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營改增最新消息:全面改革後不動產首次允許納入抵扣

營改增最新消息:全面改革後不動產首次允許納入抵扣

2016-01-01 09:22:48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營改增最新消息:作為此次營改增減稅的主力,不動產納入抵扣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這意味著通過外購、租入、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動產的企業都將因此獲益。

營改增最新消息:全面改革後不動產首次允許納入抵扣

  自2009年起,全國實施從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的改革,但只允許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扣,不動產不能抵扣。「繼上一輪增值稅轉型改革將企業購進機器設備納入抵扣範圍之後,本次改革又將不動產納入抵扣範圍,今後,無論是製造業、商業等原增值稅納稅人,還是營改增試點納稅人,都可抵扣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財政部相關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比如新建一個廠房,投資一個億,如果稅率11%,就可以抵扣1100萬元的稅款。」即不含稅價格1億元,稅率11%,進項稅額1100萬。

  支付給房地產企業的總共價稅合計11100萬,其中計入固定資產原值1億,計入進項稅額1100萬。

  專家表示,我國2009年開展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的時候,一方面擔心財政減收,一方面擔心固定資產投資過高,擔心在經濟高漲的時候進一步火上澆油,因此只允許抵扣機器設備,沒有允許不動產抵扣。而當下允許新增不動產抵扣,實際上是釋放了鼓勵投資的明確信號,是一個重要的宏觀政策措施。張斌表示,投資中的稅負大幅下降肯定是利好。

  上述財政部相關司負責人也表示,將不動產納入抵扣範圍,比較完整地實現了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有利於擴大企業投資,增強企業經營活力。

  當然,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全面實施營改增,除了規定將新增不動產納入抵扣外,還明確從今年5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貨物和服務行業全覆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升級。

  據悉,營改增後,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將適用11%的增值稅稅率,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據測算,四大行業涉及的納稅人總數近1000萬戶,是前期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總戶數的近1.7倍,年營業稅規模占原營業稅總收入的比例約80%。

  會議還規定,新增試點行業的原有營業稅優惠政策原則上延續,對特定行業採取過渡性措施,對服務出口實行零稅率或免稅政策,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對此,專家表示,營業稅優惠原則上保留是為了保證試點行業稅負穩定,營改增後如果沒有這些優惠,企業稅負可能上升,這些過渡性措施都是為了確保全部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營改增是深化財稅改革的『重頭戲』,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營改增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特點,在整個經濟層面影響大、範圍廣,牽一髮而動全身。」上述財政部相關司負責人表示。

  「通過營改增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是財稅領域打出『降成本』組合拳的重要一招,用短期財政收入的『減』換取持續發展勢能的『增』。」上述財政部相關司負責人表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實現了增值稅對貨物和服務的全覆蓋,基本消除了重複徵稅,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了社會分工協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自2012年1月1日起開展營改增試點以來,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打通,促進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數據顯示,營改增以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由2012年的45.5%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50.5%,超過工業、農業,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且占據半壁江山。

  對於今年5月1日全面推開的營改增改革試點,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解釋了改革後為何仍叫「試點」。他指出,原來增值稅和營業稅並存造成一定扭曲,包括企業行為和財務方面的扭曲,因此改革中採取了不少過渡措施,全面推開後是一種全面的試點。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房地產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營改增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營改增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