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煤炭供給偏緊格局不變 終端需求有望得到改善

煤炭供給偏緊格局不變 終端需求有望得到改善

2016-01-01 10:38:11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前幾年,煤炭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主要的工業原料,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過,受環保與經濟下行影響,我國煤炭黃金髮展的十年已經過去。2013年以後,煤炭市場開始下行,產能問題突出。到2015年直至現在,煤炭產能過剩情況正持續惡化。

  由於當前煤炭的生產受到抑制,運輸又遇到瓶頸,鋼廠焦炭庫存以及動力煤港口庫存嚴重偏低,未來一段時間,供應將始終維持在緊張狀態。而且,由於房價的上漲,需求預期將會發生改善。所以,焦煤、焦炭和動力煤等黑色板塊品種將繼續維持強勢狀態。

  「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近期市場煤價出現了過快上漲勢頭,個別地區和一些電力、鋼鐵企業供應出現偏緊情況。」「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近期市場煤價出現了過快上漲勢頭,個別地區和一些電力、鋼鐵企業供應出現偏緊情況。」

煤炭

  供給偏緊格局不變

  據煤炭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最近黑色板塊品種走勢出現分化,鋼材在大幅下跌之後,出現小幅反彈,但隨後出現跳水走勢,帶動焦煤和焦炭尾盤出現大幅殺跌。總體來看,焦炭以及焦煤走勢明顯強於鐵礦石、螺紋鋼和熱卷。而且,焦炭以及焦煤創出了年內新高。

  供應相對偏緊是推動近期焦煤、焦炭以及動力煤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雖然近期發改委啟動一級響應機制,每日增加50萬噸動力煤產量,但是受庫存偏低以及運輸瓶頸的制約,未來一段時間,供應偏緊的局面並不會發生太大改變。

  首先,由於供給側改革的影響,目前的產量受到抑制。雖然發改委已經啟動一級響應機制,每天增加50萬噸的動力煤產量,但短期來看,效果並不明顯。而且,焦煤產量並沒有增加。目前,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嚴重偏低,國內大中型鋼廠焦炭庫存平均可用天數僅維持在7天左右的水平。

  其次,公路運輸又受到限制,大秦線即將進入檢修季節。從21號史上最嚴的限超令實施後,很多改裝的大貨車運輸煤炭的成本增加至少25%。而且有些貨車已經不能上路。運輸的限制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的緊張局面。另外,大秦線在10月要進行檢修,估計運能將下降三分之一。產量偏緊,運輸又受到限制,導致目前現貨價格持續上漲,對期貨價格構成有力的支撐。

  終端需求有望得到改善

  今年一線城市房價大幅上漲,帶動二線城市房價企穩回升,個別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已經超過一線城市,三線城市房價已經逐步企穩。房價的大幅上漲終將帶動房地產投資的大幅增加,從而推動焦炭和焦煤終端需求的改善。

  因為一線城市以及部分熱點二線城市重新進行了限購,導致準備進入房產市場的部分資金只能選擇其他城市,這對於化解其他二線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庫存也有極大地提振作用。

  房價的上漲最終必將帶來房地產投資的大幅增加。8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增速一改之前的下滑趨勢,相比7月增速擴大0.1個百分點,達到5.4%。所以,房價的快速上漲一定會帶來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上升,從而提振鋼材以及爐料品種的需求。

  總體來看,由於當前煤炭生產受到抑制,運輸又遇到瓶頸,鋼廠焦炭庫存以及動力煤港口庫存嚴重偏低,未來一段時間,供應將始終維持在緊張狀態。而且,由於房價上漲,需求預期將發生積極的改善。所以,焦煤、焦炭和動力煤等黑色板塊品種將繼續維持強勢狀態。

  操作上,當焦炭價格回調至1270元/噸附近可輕倉做多,目標價位在1430—1450元/噸,如果有效跌破1210元/噸,則止損離常焦煤價格回調至970元/噸附近,也可輕倉做多,目標價位在1100元/噸,一旦有效跌破935元/噸則止損離常

  風險因素分析

  當前主要的操作風險在於,螺紋鋼價格遇阻回落,帶動黑色板塊商品整體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另外,隨著焦炭、焦煤價格的大幅上漲,政策面也處於非常敏感的時期。一旦發改委啟動增產政策,則焦煤價格將承受下行壓力。

更多煤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煤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