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山西的煤礦深處,一場靜悄悄的技術革命正在改變傳統採煤方式。隨著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煤礦生產正從依賴人力的傳統模式向高效、安全的智能化方向轉型。這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為礦工的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煤炭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在山西某煤礦的智能控制中心,操作員只需輕按按鈕,百米之下的智能化採煤機便能精準切割原煤,滾滾「烏金」順著皮帶輸送到地面。智能綜采系統作為遠程終端,如同整座煤礦的「智慧大腦」,將傳統人工作業的部分操作流程編寫成智能化程序。工人們通過發出指令,井下綜采工作面中的智能化採煤機便能進行「記憶割煤」,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採煤效率。
在距離該煤礦不遠的另一處礦井,AI預警平台成為礦井安全生產的一道「智慧防線」。凌晨時分,機電部外維隊隊員的手機彈出一條報警提示,顯示機房1號風機發出報警。他立即安排人員到現場查看並及時處理。AI預警平台能實時監測設備運行情況和人員操作行為,並及時將監測信息推送給工作人員,確保設備隱患能夠被迅速排查。智能化技術讓值守煤礦更加安全。
採煤完成後,如何將原煤「毫髮無損」地送到選煤廠?智能巡檢機器人成為這一環節的關鍵。從礦井到達選煤廠,要經過一個1142米長的陡坡,智能巡檢機器人沿著軌道勻速前行,內置數據採集分析攝像頭,可以檢查輸送機的運行情況,緊盯運輸的方向是否跑偏,是否有掉落的散煤。藉助拾音器錄製和分析設備音頻,發現異常便能自動報警。此外,機器人的紅外熱視攝像頭還能模擬人的雙手,輕鬆探測到工人不易接觸到的設備部位的溫度。
依託智能技術,井下操作工變成了巡視員。過去,一個工作面需要十幾個人都忙不過來;現在取消了夜班生產,人員也減少到8個人,但日產量沒有減少。智能技術解放了勞動力,生產時間由原來18小時縮短為12小時,生產效率提高了40%以上。值班更輕鬆,生產效率也更高。
截至目前,該煤礦和鄰近礦井共建成16個智能綜采工作面。在山西,煤炭智能開採領跑全國,全省50%以上的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採。隨著煤岩識別技術和井下定位系統的持續升級,真正實現無人化開採的那天離我們已不再遙遠。
總結
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煤炭行業的生產方式。從智能綜采系統到AI預警平台,再到智能巡檢機器人,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大大增強了礦井的安全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炭行業的未來將更加高效、安全,無人化開採的願景也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更多煤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煤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