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己經覆蓋到各個領域,方便著我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網際網路+醫療」模式,讓看病更方便。
從2011年至今,國務院多次發文推進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而目前全科醫生的缺口仍然很大。根據此前國家衛計委基層衛生司副司長諸宏明的數據,從2009到2014年,中國衛生技術人員增加了167.6萬,其中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僅占16.8%,床位增加了176.6萬張,但基層醫療機構的新增床位僅增13.8%。「現在全國滿打滿算也只有不到19萬全科醫生。比較理想的情況是,1萬個居民擁有兩到三名全科醫生,缺口還是比較大。」
2016-2021年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網際網路醫療被寄予厚望。國家衛計委基層綜合處處長黃磊指出,一方面通過遠程會診、遠程診斷、輔助診斷等形式,可以推動優質資源縱向流動,使居民在就近的基層機構獲得像大醫院一樣的優質服務;另一方面,通過遠程教學、網上授課、網絡帶教等形式,培訓基層的全科醫生,幫助其提高能力和水平。
微醫2016年馬不停蹄在全國開出了十幾家網際網路醫院,此次更將全科中心視為打造線上線下閉環的重要布局,下設全科、婦產科、兒科、牙科、中醫科、皮膚科、心理科、檢驗科和醫學影像科等,向上對接微醫網際網路醫院。
業內人士表示,網際網路結合線下實體醫院,對接資源,線下部分包括三甲醫院、社區醫療中心和藥店。而全科中心承上啟下,每個省共建的網際網路醫院都與代表性醫院成立了協同中心。向下對接社區衛生中心、藥店、社區和寫字樓的健康中心等網點。
過去醫療行業往往是被動醫療,只有患者生病了才會去醫院,然而不少網際網路醫院,希望定位為「家庭的健康守門人」。即基於用戶健康數據,來提供個性化的主動聯繫的健康保障和健康提升服務,這類似於歐美的家庭醫生。
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是大勢所趨還是空中樓閣?
廖傑遠回歸到用戶需求解釋:「現在有很多網際網路平台,有的集中在諮詢,有的網際網路集中在掛號,有的集中在電商,還有比較多的集中在輕問診。但老百姓需要的服務非常簡單,首先要最了解我,如果我有哪裡狀況不對,你要能夠第一時間告訴我,給我最正確的指引;第二如果我生了病,你們得幫我看好病;第三,支付保障,我用有限的錢維護我的健康,所以我們剛剛跟人保健康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實際上我們回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基本需求,也就知道我們該做什麼了。」
談到具體的做法,微醫目前的做法較為明確。第一步是連接醫院,第二步是連接醫生,第三步連接家庭。真正的網際網路醫院就是能夠連接每個家庭,缺一步都不可以,而且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把服務真正做透、做紮實。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在移動醫療同質化嚴重,市場越來越飽和的情況下,2015年底至2016年,移動醫療進入「寒冬期」,業內開始思考如何更進一步將用戶流量變現、探索更多商業模式。
移動醫療公司紛紛布局線下重資產診所,相對於此前的輕資產線上運營模式,有了較大轉變和挑戰。
如丁香園從上線來問醫生到丁香診所,外界將此看作把2000萬用戶「變現」,創始人李天天此前對記者表示「談變現還太早」。
一位業內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移動醫療在改善就醫流程方面,可能差不多走到頭了。微醫不再專做掛號,丁香園搞起了診所。除了死了的,活著的都在往醫療服務上轉型。」
「走線下是目前網際網路醫療沒有辦法的辦法,只做線上深度不夠,更重要的是無法變現。」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醫療服務大部分交易付費在線下完成,只做線上導流收入有限。「所以大家都希望做成閉環,切進交易環節,用手上的患者或醫生資源,導入到線下診所。」
「往線下發展只能說是網際網路醫療進入新階段的一種探索,不能說這個模式就一定是對的、能走通。」業內人士認為,其阻力在於模式和患者的支付意願等方面,「問題在於此前的線下全科診所並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線上沒辦法了就在線下試一下,說不定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