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煤炭資源開發仍是主要方式 產量影響低於預期

煤炭資源開發仍是主要方式 產量影響低於預期

2018-01-01 10:13:18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17年國家政策加碼,國家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關於煤炭行業的產能政策調整,以國家能源局和發改委為代表的國家機構,針對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保障煤炭需求。受政策因素影響,我國原煤產量及消費量均出現回升趨勢;在下游需求整體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2017年煤炭價格保持持續上漲趨勢;在進口方面,國家政策管控加嚴,進口增幅回落。

  煤炭資源開發仍是主要方式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煤炭企業主要通過海外資源投資開發、技術裝備輸出、資源勘探國際合作、承包工程及勞務輸出等方式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粗略統計,煤炭資源開發在所有項目中所占比重最大,接近40%,其次是技術裝備輸出類項目,占比超過兩成。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為煤炭企業「走出去」帶來巨大空間。資料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於經濟上升期,基礎建設、電力缺口巨大,煤炭需求旺盛。

  而煤炭資源開發或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煤企「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報告》建議,基於多方面因素考慮,2018年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國煤炭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煤炭資源、獲取煤炭勘探權或開採權等方式加強與已開發國家煤炭開發力度,從而獲取稀缺煤種資源。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獲取海外資源的同時,我國煤企應主動參與全球煤炭市場貿易的分工體系,逐步擴大世界煤炭市場份額。同時,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煤電等下游產業,在當地發展煤炭綠色清潔加工利用產業等方式,帶動當地上游煤炭產業發展,促進綠色貿易、綠色供應鏈、環境保護產品與服務等相關合作。

  此外,也需結合我國煤炭裝備製造優勢和煤電技術優勢,向沿線及相關國家輸出成熟、先進的工程服務、採掘裝備和煤電技術,實現從產品輸出到人力、裝備和技術輸出,提升中國煤炭裝備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逐步形成工程服務與裝備技術的品牌優勢。

煤炭行業分析

  產量影響低於預期

  煤炭行業分析指出,相較於2016年和2017年焦炭價格的上漲,2018年焦炭價格上漲的驅動力有較大不同。2016年,推動焦炭價格上行的驅動力,在於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焦煤(1367,12.00,0.89%)供應量明顯萎縮,焦煤價格上漲支撐焦炭價格上行。在焦炭價格上漲的過程中,由於焦煤供應短缺,無法形成有效的焦炭供應,鋼廠的焦炭庫存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補充,所以焦炭呈現出明顯的缺貨上漲格局。

  2017年,推動焦炭價格的上漲驅動力,在於鋼廠利潤持續擴張下,鋼廠對焦炭的補庫和去庫周期。就2018年的焦炭價格上漲而言,之所以不同於以往的價格上漲,原因是焦化利潤持續位於高位,期貨盤面則是焦炭與焦煤的比值屢創新高。2—3月,1901合約焦炭和焦煤比值維持在1.5—1.6的水平,到了8月的焦炭價格高點,1901合約焦炭和焦煤比值一度高達2.08,即使近期焦炭價格回落,1901合約焦炭和焦煤比值仍然維持在1.75上方,這個比值位於高位,說明當前焦化廠利潤仍然處於較為可觀的水平。推動焦化廠維持高利潤的原因,在於市場前期普遍認為2018年是焦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元年,汾渭平原的環保強化,很有可能帶來焦化產能的短期缺口,特別是前期市場普遍認為碳化室4.3米的焦化爐將大面積拆除。從產能占比來看,根據中國煉焦行業協會口徑,截至2016年,4.3米以下焦化產能為2000萬噸,占比3%。4.3米高度產能仍然是主流,產能占比在45.1%;5—6米炭化室占比39.6%,6—7米以及7米以上的炭化室占比12.3%。一旦4.3米碳化室的焦爐拆除,將可能出現較大的產能缺口。不過,從近期公布的政策來看,環保「一刀切」政策接近尾聲,各地區按照焦化廠達標排放要求進行分類限產,產量影響低於預期。

更多煤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煤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