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蛋雞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已逐步進入自我整合階段。我國蛋雞產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1985年我國雞蛋產量達到427.8萬t,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隨後10年持續快速增長,截至1996年我國雞蛋產量超過1 500萬t,占世界雞蛋總產量的比重為35%左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雞蛋產量進入平穩增長階段。目前我國雞蛋產量達到2450萬t左右,約為美國產量的4.5倍、印度產量的7倍左右,占世界雞蛋總產量的比重約為40%。
我國雞蛋產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源於其背後的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產能的支持。中國畜牧業協會《中國禽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祖代雞場20家左右,平均存欄48.2萬套左右,年可供父母代能力超過2 000萬套;父母代雞場1000家左右,場均規模2萬套,總飼養能力2000萬套,年可供商品代蛋雞20億隻;目前我國商品代蛋雞存欄約14.5億隻,其中產蛋雞11億隻左右。三代雞場的產能指標均居於世界首位。
2002年以後,高速發展的蛋雞產業逐漸進入了一個業內自我整合階段,飼養品種、雛雞質量、飼養規模、營銷手段、行業自律、政府政策等各方面都在逐漸發生變化,特別是連續幾年的「禽流感」事件,更加快了行業的整合。據調研,我國蛋雞養殖仍以中小規模養殖場/戶為主,但規模化發展趨勢已愈加明顯。
蛋雞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專業化家庭養殖和中小規模養殖是目前我國蛋雞養殖的主要形式;養殖規模越大,專業養殖和有執照養殖場/戶所占比例越高,設有飼料加工、雞糞處理區域的比例越高;階梯籠養、乳頭飲水器飲水、人工餵料、人工集蛋、深埋死雞在不同養殖規模中所占比例均很高。
2013年「H7N9」事件的衝擊,使2014年產蛋雞存欄下降,雞蛋產量下降5%左右,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綜合蛋雞產業監測數據,2014年蛋雞生產效益良好,雞蛋和淘汰雞價格處於歷史高水平;淘汰雞數量大幅減少,與2013相比減少了約1/4;雞蛋生產成本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
經過對企業、市場調研和分析,一般認為蛋雞養殖業的效益起落周期為3~4年。根據監測數據,2007年、2011年、2014年養殖效益較好,2009年、2012年養殖效益較差,預計2015年蛋雞養殖效益將下降。
更多蛋雞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蛋雞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