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紡機企業需求放緩,紡機市場存較大落後產能。當下,我國紡機行業結構深化調整,在行業發展出現一定波動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仍較為穩定。
2023年紡機行業銷售出現了全面爆棚,下遊客戶需求大,持續時間長。我認為這種情況不合理,可能會透支未來兩年的需求,現在的行情越來越看不懂,一方面是高興,另一方面是擔心,目前能做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對不堅定的客戶分為三份,一份考慮當下供貨,一份安排到下半年,一份要放到明年,對於有欠債的客戶要小心了;對紡機同仁友善提醒,不抓住機遇對不住歷史,但更要在增強、提升行業競爭力方面下功夫。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我國紡機行業受到較大衝擊。進口方面,2014-2019年規模以上紡機企業進口額整體趨於下降;受疫情影響,我國紡機行業進口受到較大影響。2023-2028年中國紡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2020年1-3月,我國共從53個國家和地區進口紡機,進口總額6.54億美元,同比下降20.17%,降幅較大。
近年來,國內紡機產品結構不斷調整。提高紗線品質、節約用工的自動化、智能化的紡機設備已經成為國內紡織企業新上項目的首選,轉杯紡紗機、劍杆織機等產品表現突出。2015年至2018年間,國內主要轉杯紡紗機、劍杆織機的市場銷售整體呈增長趨勢。2019年,受國際貿易局勢及內外市場需求放緩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主要轉杯紡紗機、劍杆織機的銷量穩中趨緩。
目前,中國紡機產品已出口至約19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勢頭持續不減,特別是近五年,在「一帶一路」市場的深耕令人關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位居中國紡機出口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總金額占比已遠超50%。
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出口至印度的紡機產品總額約9.13億美元,同比增長79.75%,三年中增量最大的是非織造布機械;巴基斯坦位居2021年中國紡機出口第三位,金額同比增長115.94%,其中印染機械位居中國紡機出口國之首;土耳其2021年從中國進口紡機產品超4.17億美元,遠超2019年的1.86億美元,增量市場主要為非織造布領域。三年間,中國出口至該國的非織造布機械金額增長了325%,紡紗機械、針織機械也有高於200%的增長。
中國紡機出口的幾大主要市場表現各異,每個國家也均有自己新的增長點,較好地反映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動向,以及對中國紡機產品的積極訴求。
紡機高端產品需求上升,我國紡機產業升級自動化。當下中國紡機業面對著較好的海外市場發展環境,幾大出口市場都在力促本國紡織業發展,從初加工到深加工,從量產到提質,或是圍繞產業展開的增鏈補鏈,各國強紡織的方向明確,措施落地。此外,中國紡織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也在繼續,這些都為國產設備的海外布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幾年,除了要面對市場需求不旺的現狀,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又給紡織企業增加了一道難題。迫於形勢的壓力,「機器換人」成為了很多企業關注的焦點。作為工作強度最大、用人量最多的紡紗環節,通過「機器換人」節省人工、提高效率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清梳聯、粗細聯、細絡聯等連續化設備實現了紡紗生產中的自動清理、落紗、打包、輸送等工作,將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救出來,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因此,各種棉紡連續化設備成為更多人眼中的「香餑餑」。
連續化設備是棉紡行業的未來
「現在,紡織企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高和招工難等問題,即使招到了工人,但由於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要求待遇要好,對工作的環境和強度的要求也高,如果工廠硬體條件不好,工人的流動量就很大。在海外市場,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工成本便宜,但是受到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那裡的工人並不夠勤奮,企業的招工有限。」賽特環球機械(青島)有限公司銷售部總經理郭加陽說:「『機器換人』已然成為形勢所迫。」 2014年賽特環球機械(青島)有限公司銷售額達4億元,其中公司的粗細聯設備的銷售額占40%左右,銷售量達500台。
青島宏大公司研發部總設計師車社海也認為,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增長,以及舊絡筒設備的不斷淘汰,國內棉紡企業80%~90%的新上項目都會選擇連續化設備,未來幾年內,舊的絡筒產品將受到更大衝擊,連續化設備將出現直線上升的銷售趨勢。
設備投入不能單純考慮成本
近幾年紡機企業的銷售量普遍下滑,雖然連續化設備減少了用工人數,為企業節省了成本支出,但對於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新設備的購置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許多企業關注的話題往往在於:投入的成本什麼時候才能收回來?不過,中國紡機協會總工程師祝憲民卻認為,企業要避免單純從投資成本的角度考慮連續化設備的購置,連續化設備更重要的優勢在於提高產品質量。
祝憲民說,通過「機器換人」節省勞動力只是連續化設備的優點之一,其更重要的優勢在於減少人為損傷,以及避免由於損傷的不斷累積而導致了問題的不斷擴大,並最終提高產品品質。祝憲民認為,目前連續化紡紗設備可以實現對產品質量問題的源頭追溯,幫助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同時,通過對生產過程的信息化集成,也為信息化與自動化的融合提供了基礎。
實際上,相比節約下來的人工成本,國產連續化紡紗設備的投入並不算大。據青島宏大研發部總設計師車社海介紹,青島宏大公司生產的連續化設備可節省勞動力達70%以上,紡織企業平均兩三年左右就可收回投資成本。
節約的人工成本再加上使用新設備後提高的紗管殘棉二次利用率、表層粗紗利用率等,總共需要約1.67年就可將成本收回。
國產設備可靠性還需提升
去年以來,受到匯率的影響,我國紡機產品的進口量有所增加,特別是日元的貶值,使得一些有意購置新設備的紡織企業也隨之選擇了進口設備。由於起步時間較晚,國產連續化設備在使用性能的各項指標上還需要不斷努力。
雖然進口連續化設備性能突出,但其購買成本較高,後期的保養、維護等投入也較大,因此祝憲民認為,國產連續化產品可以通過不斷提升性價比和售後服務質量與國外產品抗衡。
2015年1月~5月,紡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3.73億元,同比增長0.77%;利潤總額為27.66億元,同比下降0.82%;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累計總額為25.03億美元,同比下降18.63%。
2015年1月~5月,紡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3.73億元,同比增長0.77%;資產總額為971.03億元,同比增長4.44%。
1月~5月,紡機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為27.66億元,同比下降0.82%;虧損企業虧損額為3.86億元,同比增長48.90%;虧損面為17.09%。
1月~5月,紡機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06.43億元,同比增長0.66%;紡機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為2.70%;其中,新開工項目為153項,同比下降8.93%。
據海關統計,2015年1月~5月,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累計總額為2..03億美元,同比下降18.63%。其中:紡織機械出口13.03億美元,同比增長8.28%;進口12.00億美元,同比下降35.92%,從4月開始,出口已連續2個月超過進口。
2015年1月~5月,我國共從56個國家和地區進口紡織機械。從進口產品類別看,化纖機械進口排在第一位,進口總額為2.48億美元,同比下降 49.98%。進口七大類產品全部下降,化纖、織造和非織造布機械的降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紡織機械進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以德國、日本、義大利、中國台灣省和比利時為主,占進口總額的81.58%。以進口德國紡織機械居首位,進口額為5.21億美元,同比下降18.52%。其中化纖機械的貿易額為1.94億美元,同比下降29.66%;織造機械增幅最大,同比增長62.88%;非織造布機械降幅最大為52.65%。
從出口產品類別看,2015年1月~5月,針織機械出口額為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5.23%,占比29.%,位居第一。其後依次為輔助裝置及零配件、印染後整理機械、織造機械、紡紗機械、化纖機械、非織造布機械,其中只有紡紗機械出口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了17.67%,所占比重為11.41%。從出口國家看,我國共向162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紡織機械產品,出口金額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為印度、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其中,出口到印度總額為2.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62%,占全部出口總額的19.39%。
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紡織機械企業生產經營下行的壓力依然很大,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艱難前行。特別是紡紗機械,目前市場集中在由主要的紡機成套生產商參與的新疆地區紡紗項目,其他主機製造企業銷售不暢。生產輔助裝置、基礎零部件等與提升行業質效密切相關的企業略好於主機企業,預計下半年會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