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診療指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和「網際網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網際網路診療的服務範圍得到明確。下面進行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特點分析。
網際網路醫院包括作為實體醫療機構第二名稱的網際網路醫院,以及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獨立設置的網際網路醫院,即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開展業務。此舉在加強國家對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管理的同時,也為行業發展指明了道路,有利於進一步規範行業亂象。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分析表示,網際網路醫療價值在於提效控費,以切入點的不同可分為四大模式。以網際網路模式及技術作為手段,協助醫療產業鏈條間的連接及升級,實現提升診療效果、改善醫患體驗,協助整體控費的目的。
從2009年到2017年我國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從2億元增長到335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89%,未來市場增速預計維持在40%左右。從資本市場角度,中國網際網路醫療2014年迎來發展高潮,融資額逐年升高,湧現多個知名企業,近期因醫改加速趨勢明顯,被資本市場寄予厚望。
新的醫療模式提供了網際網路醫療長尾連接和數據沉澱的發展空間。在我國,醫療服務市場為一個龐大的生態圈,整體空間大、效率低、痛點多、長尾特徵明顯。由於中國缺少商保制約,服務方過於強勢且壟斷醫生資源,形成目前以藥養醫的單線格局,整體費用失控,醫患體驗不佳的困局。
從醫院看,目前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大醫院,整體呈現以大醫院為核心的一元結構,網際網路企業難以和其共舞;從醫生看,醫生晉升職稱評定難,學術壓力大,薪酬和職稱掛鉤,不能真實反映服務價值。
目前醫生的職稱晉升均需發表論文,且論文數量和期刊等級成為晉升關鍵因素,因此醫生學術壓力大,學術交流需求強。國內公立醫院實行以職稱取酬的薪資體系,不能真實反映醫生高技術、高風險和高價值的屬性;從患者看,產業鏈的剛性需求起始點受制於信息的嚴重不對稱,處於產業鏈弱勢地位。
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看病難「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從醫保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逼近,醫保基金收少支多成為新常態,醫保控費成為醫改的核心目的。人口老齡化帶來未來醫保支出的快速增長,醫保基金潛在的開源空間並不大;從商業健康險看,商險剛起步,隨著政策推動,醫療大數據推進,商保支付方有望崛起,但並非一朝一夕。以上便是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特點分析的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