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達到22446家,已備案私募基金實繳規模達到11.1萬億元,過去三年年化增長率分別為64.4%和95.3%。以下是筆者對中國基金行業分析的詳細介紹。
通過對中國基金行業分析得知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4月底,已在協會登記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為24621隻,基金規模7.04萬億元,意味著私募股權基金正從「另類」資產變「主流」資產。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主要基礎資產類型為小額貸款類(占比41.00%)、信託受益權類(占比23.28%)、融資租賃類、企業應收款(占比11.20%)、公共事業收費權類、不動產類(占比5.04%),這些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占比共計89.17%。
總體來看,雖然中國私募基金的發展時間較短,但發展速度還是非常迅速的,無論是從基金數量、募集金額還是投資方向等都保持了較強的增長態勢,這正是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和不斷擴大的中國市場所帶來的投資機遇。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數量達到25369隻,其中證券類私募基金占比達59.84%,其實繳金額占私募基金實繳規模的41.66%。
2015年證券類投資基金在發行數量占比上已超過半數,緊隨其後的是股權類投資基金,占比僅為27%。如果再與2014年的數據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2015年證券投資基金的增長速度最快,其發行數量較2014年增長271%。
從區域分布上來看,廣東(25%)、上海(24%)、北京(22%)三者占比共計達到71%,包攬了基金分布的大半壁江山,造成這一分布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三地都有證券交易中心,上海、深圳除了有主板市場以外,創業板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則註冊成立在北京。這些證券交易所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方便了私募基金的退出與贖回。
而在融資規模方面,中國證券類私募基金中融資規模在20億以內的占到95.2%,20億以上的僅為4.8%。融資規模在20億以上的證券類私募基金中,50億~100億規模的占比最高,其次是20億~ 50億規模的。如果按照20億的投資規模計算,200的法律人數限制內,人均投資規模達到了1000萬人民幣。
通過對中國基金行業分析得知雖然中國已經推出了中小板、創業板等一系列新的證券交易市場,同時這些市場的上市條件較深滬兩市已經有所放寬,但對於正處於上升期的中小企業來說依然標準較高。中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隨著政府對全民創新創業的不斷推進,2015年12月在上海也適時推出了科技創新板(簡稱「科創板」)。科創板是專為科技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板塊,是上海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產物。科技型企業包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或經過政府權威認證的科技型企業等。而創新型企業則主要是指在上海四新(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概念中確立的企業。隨著中國證券交易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難這一情況將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以上便是筆者對中國基金行業分析的詳細介紹了。
更多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