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礦石行業分析報告 >> 礦石行業發展現狀

礦石行業發展現狀

2020-05-09 11:05:3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全球經濟逐步崛起,礦石表觀消費逐年增加,97%以上均是高爐流程難以直接利用的低品位、難採選、複合共伴生礦,3%是環境保護、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的鐵礦石,以下是礦石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礦石行業發展現狀

  礦石行業分析指出,全世界礦資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中國、印度。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礦產品概要》,截至2019年末,上述五個國家礦石原礦儲量分別為520億噸、250億噸、230億噸、210億噸和81億噸,合計礦石儲量約占全球儲量的70%以上。截至2019年末,全球礦石原礦儲量為1725億噸,礦石儲量金屬量為816.6億噸。

  我國礦石資源豐富,自給率在30%以上,礦石產量增長空間相對巨大,因為大型銅礦項目較多,包括產能分散、開採深度增加、產能限制、銅礦品位低等,產量可能增長至3%-4%的水平。根據礦石行業發展現狀數據,2017年我國礦石產量161萬噸,18、19年產量大約是 165萬噸(+2.48%)和172萬噸(+4.24%)。

  從礦石儲量結構來看,2019年我國遼寧擁有鐵礦石儲量51.6億噸,占比達24.86%,河北擁有鐵礦儲量27.3億噸,占比達13.15%,四川擁有鐵礦儲量25.6億噸,占比達12.33%;內蒙古擁有鐵礦儲量25.2億噸,占比為12.14%。從數據上看,我國鐵礦石分布較廣,鐵礦石儲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占比為62.48%,集中開採難度大。

  從礦石產量結構來看,2019年我國鐵礦石主產區在河北、四川、遼寧和內蒙古。2019年,以上四省鐵礦石原礦產量分別為5.22億噸、2.04億噸、0.97億噸和0.77億噸,分別占2019年中國鐵礦石原礦總產量40.76%、15.96%、7.58%和6.02%,合計占比高達70.31%。

  目前,我國已發現礦石礦點七、八千處,其中已有探明儲量的有1286處,其中大型礦床257處、中型481處、小型486處(礦石儲量大於8000萬噸為大型、4000~8000萬噸為中型、小於4000萬噸為小型),共計保有礦石儲量542億噸,其中石灰岩儲量504億噸,占93%;大理岩儲量38億噸,占7%。

  礦石行業發展現狀指出,保有儲量廣泛分布於除上海市以外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陝西省保有儲量49億噸,為全國之冠;其餘依次為安徽省、廣西自治區、四川(含重慶市)省,各保有儲量34~30億噸;山東、河北、河南、廣東、遼寧、湖南、湖北7省各保有儲量30~20億噸;黑龍江、浙江、江蘇、貴州、江西、雲南、福建、山西、新疆、吉林、內蒙古、青海、甘肅13省各保有儲量20~10億噸;北京、寧夏、海南、西藏、天津5省各保有儲量5~2億噸。

  截止2020年4月底,我國已經是全球礦石消費第一大國,按照礦石表觀消費量的標準,2017年達到達峰值11.35億噸;按照粗鋼產量的標準,我國礦石需求於2018年到達峰值11.28億噸。2019年我國礦石消費10.77億噸,同比下降4.52個百分點,但占全球總量仍高達54.97%,位居全球第一位。

  2020年5月初,工信部出台《鋼鐵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等政策,鼓勵開發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礦資源開發與尾礦綜合利用技,並明確提出,加大中低品位鐵礦、弱磁性鐵礦、低品位錳礦、硼鎂鐵礦、錫鐵礦等難選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力度。

  總的來說,我國礦石資源絕對儲量大,貧礦少,富礦多,平均品位足30%,高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預計未來數年內,礦生產能力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能會保持在2.5億噸原礦/年左右。因此,到2020年和2025年分別需要進口成品礦約1.99億噸/年和2.54億噸/年,以上便是礦石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礦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礦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