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直到2001年9月中國開放醫療市場,民營醫院才開始真正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中國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一直處於畸形的環境和畸形的思路中。民營醫院占比超過57%,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總數比2011年增長81%,門診量已占全國門診總量的22%。以下對民營醫院市場規模分析。
民營醫院市場規模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國共有醫院3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566個,民營醫院17153個。與2016年6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92個,民營醫院增加1850個。除了數量的增加,2005至2015年,民營醫院診療人次還持續增長,由0.67億人次/年變為3.70億人次/年,增長了452%。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占比從2005年的4.83%,增長到2015年的12.01%,漲幅遠超過公立醫院。
民營醫院正處在時代變革的風口,不少中高端醫療機構正逐漸走進市場,比如卓正醫療、美中宜和、醫生集團等等,他們以嚴肅的醫療作為自己發展的目標。而患者,也越來越智慧和聰明,他們對於醫療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同時,現有民營醫院人才、技術、質量、口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從三大方向分析民營醫院市場規模。
1.調整公立醫院的市場範圍,促使公立醫院讓出部分高端服務市場。民營醫院市場規模表明,政府應把私營部門的發展納入衛生整體發展規劃中,並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私營部門發展,為民營醫院的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政府應當對公立醫院承擔公共職能的支出給予合理補助,而不是使其通過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收入來彌補,促使公立醫院從部分高端醫療服務市場中退出。這樣可以使公立醫院真正履行公共職能,並回歸公益性,而民營醫院可以通過高端市場的產品提供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從而使低收入人群更多地利用公共資源,消除富裕階層過多利用公共資源的弊端。
2.擴大低端服務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參與社區衛生服務。民營醫院市場規模分析,調整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積極鼓勵民營醫院提供社區的基本醫療服務,而不過分強調政府舉辦的主導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公共籌資的基礎上向私營部門購買醫療衛生服務,即通過社會醫療保險支付私營部門的社區醫療服務,通過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購買私營部門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
3.醫生成為獨立執業的自由人,使醫生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民營醫院市場規模表明,要給民營醫院提供市場發展空間,就要使醫生成為擁有醫學專業技術知識的獨立法人,使之能夠在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之間流動起來。過去在衛生資源配置問題上,總是重視物質資源的配置,而忽略人力資源的配置,其實衛生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是改革醫生人力政策。只有醫生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了,才能帶動其它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不僅使民營醫院的發展具備了配套的人力資源市場,也為改革公立醫院和整合衛生資源打下了基礎。
民營醫院市場規模分析,雖然民營醫院數量占比已接近一半,但診療人次數和出院人數僅為全國服務量的10%左右,反映民營醫院市場規模偏小、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的狀態,與國務院醫改規劃提出的達到服務總量20%的目標還相距較遠。2018-2023年中國民營醫院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截至2017年4月底,醫院2.9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602個,民營醫院16876個。與2016年4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80個,民營醫院增加1786個。民營醫院占比57.2%,目前民營醫院占據半壁江山。我國醫療消費市場是個快速擴張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隨著新醫改的深化和市場醫療服務資源配置機制的逐步建立,民營醫院市場份額還將繼續提升,保持快速增長。
更多民營醫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民營醫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