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家,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費人群和消費量在逐漸增加,消費整體處於穩增態勢。而由於牛養殖周期長,成本大等因素制約,我國牛肉供給至今仍處於偏緊狀態。
根據2014年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全球牛肉消費數據,我國人均牛肉消費5.2公斤,同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8.6公斤相比還有3.4公斤差距。當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時,我國牛肉消費量將突破1100萬噸,牛肉消費額將達到7000多億元,相比現在有近40的增長,需求上升潛力巨大。
從各國牛肉消費量來看,隨人均收入上升及肉類消費結構升級,巴西、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消費量逐步上升,占全球總消費量的比例分別由11、9.4、2.3、1.6上升至2016年的14.7、14.3、4.4、3.2。然而,近年來中國基礎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間,有些地方甚至接近60。全國牛肉產量從2010年的700多萬噸下降到600多萬噸,肉牛存出欄量近4年下降了1000多萬頭。養殖效益下降,2015年,出欄一頭450公斤肉牛可盈利約1553元,同比減少334元。
肉牛存欄量不充裕,而消費需求量在逐漸增加,導致國內牛肉供應偏緊,價格居高,就促進了進口牛肉量的增加。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6年1-7月中國進口牛肉34.8萬噸,同比增加51。預計今年中國牛肉進口量將增長24,達到82.5萬噸,是2013年牛肉進口量的兩倍。2016年中國牛肉年消費量預計為759萬噸,國內產量將為679萬噸。
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國內生產的新鮮牛肉價格一般市場零售價格為30元/斤左右,但走私牛肉卻只有十幾元,如果這種廉價牛肉長期衝擊國內市場,將會影響國內的肉牛產業。一方面,國內居民對牛肉的需求在上升,另一方面,牛肉的生產周期長以及比較效益較低打擊了養牛積極性。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牛肉生產國,在品種上,專用肉牛品種較少,所養肉牛多為當地黃牛品種。肉牛養殖主要集中在農區,農區肉牛出欄占全國的80%以上,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牧區肉牛養殖則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和甘肅等地。
未來肉牛發展趨勢
1、規模養殖發展是趨勢
實施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等項目,支持規模養殖場進行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提高牛肉綜合生產能力。以飼草料加工、規模飼養、廢棄物處理為重點,研發推廣牛羊設施養殖配套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養殖效益。
2、高端產品前景看好
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影響,人們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口感,中國牛肉消費存在著巨大的潛力,高端牛肉有市場需求和購買力支撐,特別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一、二線城市。
肉牛養殖前景
1、牛肉營養豐富
牛肉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其營養價值高於豬肉及其他肉類產品,肉質鮮美,細嫩而肥膩,易消化。頭肉、牛舌、心臟、廇胃、肝臟、腎臟、大腸、子宮、牛尾等28種牛肉產品是不同民族的特色和風味。牛是反芻動物,具有龐大的復胃,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動物。而牛的飼料大部分是青飼料。牛皮是製革工業的主要原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加洋重膳食質量和結構的改善,對牛肉特別是優質牛肉的需求將與日俱增。
2、成本低,收益高
牛是草食動物,飼料利用率、轉化率居家畜之首。建立優質飼料、飼草產量和質量,如種飼用玉米和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可實現養牛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肉牛市場價格穩中有升。由於牛適應性強,既可放牧,也可舍飼養既可大規模飼養,也可家庭規模飼養。1頭肉牛育肥一年,體重可達500千克左右,純利潤達800—1000元。農民養殖1頭母牛,如果1牛能產1頭犢牛,就能創收1000—1200元。養牛業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3、良種化養殖發展空間大
目前我國養牛生產水平不高,牛的生長周期長、出欄率低,優質肉牛比重少,牛肉檔次低仍然是制約肉牛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肉牛的良種化程度低,飼養管理特別是營養水平。目前,肉牛業為了獲得經濟效益和產業平衡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肉牛產業將迅速發展。
隨著國家財政投入的進一步加強,肉牛養殖前景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肉牛養殖包括下幾個方面那就是養殖場地的規模化、養殖飼料的合理化。現在肉牛養殖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家一戶的事了,政府已經加入其中並且積極推動當地的肉牛養殖的規模化,並且繼續加大對其的扶植力度。
更多肉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肉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