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2017 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4.9 萬個,面積63.6 萬平方公里,占我國生豬飼養面積的17%,累計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小區)21.3 萬個。下面進行養殖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養殖行業分析表示,國內環保政策逐步收緊,環保執行力度非常強,對國內生豬養殖企業進行地毯式檢查,對企業環保設施使用情況持續監督。對養殖行業來說,將加速行業整合,散戶退出會逐步加速,推動了養殖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生豬存欄減少。
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約19.0%,豬肉消費量占世界豬肉消費量49.6%,我國生豬養殖量占世界生豬總養殖量56.6%,我國生豬養殖在全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豬肉在中國國內肉類產量和消費量占比均超過百分之六十。2017年中國生豬飼養產值接近1.3萬億,占國內畜禽(豬牛羊禽)飼養總產值比重約56.6%,生豬產業體量巨大。
我國生豬養殖分布比較廣泛,但相對集中在糧食主產區。前十大主產省為:四川、河南、湖南、山東、雲南、湖北、廣西、廣東、河北、江蘇。四川養殖量位居全國首位,其出欄量占全國總出欄量10%左右,消費流向比較好。我國居民對豬肉消費習慣主要以熱鮮肉消費為主,就決定了生豬養殖地和消費地比較近。
另外中東部氣溫適宜,水源方便,有利於生豬生長,中東部以及南方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多,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國生豬養殖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西南和華南。東北地區養殖量也比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內蒙一帶,東北地區也有養殖優勢,飼料成本比較低,鐵路陸運交通便利,地域遼闊適合規模化企業發展。
近年來由於消費升級,對營養價值高的特種水產品和高檔水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促使水產養殖品結構的變化。以淡水魚為例,草魚、鯉魚、鰱魚、鯽魚、鱅魚等傳統家魚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他淡水魚類如鱘魚、鰻鱺、黃顙魚、泥鰍等所占的占比逐年上升。
當前,水產動保市場尚處於培育發展期,總規模約為50-60億元。該行業內缺乏一個相對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規範,漁藥生產許可證的審批和生產批文號的頒發是由農業部與各省市的獸藥檢測所實施,質量管理則是由各地技術監督執行,而獸藥部門和質檢部門對漁藥質量標準不熟悉,導致市面上品牌數量眾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魚目混珠。
隨著未來水產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養殖標準的提高、市場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重視,相關監管措施的完善;水產動保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將不斷走向規範化,大型企業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以及服務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預計水產動保行業5年內市場規模可達100億,掌握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以上便是養殖行業市場現狀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