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白酒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三大運營商市場分析

2015年我國三大運營商市場分析

2015-05-18 16:50:2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在15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發布「關於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相關政策簡要情況」,其中提出14條舉措、2015年底的具體工作目標以及2017年發展目標。當天,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公布各自提速降費方案,資費最高降幅35%以上。以下是2015年我國三大運營商市場分析

工信部副部長尚冰說,2015年底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的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提至20Mbps,其他城市提至10Mbps,力爭年底前手機流量平均資費水平、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平均資費水平同比下降30%左右。

一、網速網費與已開發國家有較大差距

「網速慢、網費貴」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因素之一。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評估,已開發國家固定寬帶資費占月平均收入的比例為1.5%,而我國無論網速還是網費都有較大差距,在信息通信技術使用與普及水平等方面處於全球第80名左右。

提速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拓寬網絡「高速路」。工信部稱2015年至2017年,基礎電信企業將投資超過1.1萬億元,到2017年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區家庭都將具備百兆光纖接入能力,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30Mbps,相當於2015年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他城市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20Mbps.

二、三家運營商公布提速降費「實招」

降費要引入競爭。未來將繼續開放電信市場、加強電信市場監管,年內寬帶接入業務的開放試點城市擴至30個以上,試點企業超100家,移動通信轉售業務2016年全面開放,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業務和更優惠的價格。

中國電信提出,年底前有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將由目前的11Mbps提升至20Mbps,單位帶寬價格下降35%左右,並推出每月49元2GB省內流量4G套餐、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等舉措。相關行業資訊可查詢《中國電信運營商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移動提出到年底流量綜合資費同比下降35%以上,推出流量共享、流量不清零、流量交易等創新服務,並承諾大幅降低國際漫遊流量資費。

中國聯通明確提出全網移動用戶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低20%以上,並將力爭2016年底基本實現全網光纖化改造。

三、提速降費2015年底的工作目標

1、地級以上城區80%以上家庭要具備百兆光纖接入能力,50%的地級以上城區實現全光網絡覆蓋。

2、4G基站超過130萬個,實現鄉鎮以上地區4G網絡全面覆蓋。

3、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的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從現在9Mbps提升到20Mbps,其它城市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由7M提升到10M.鼓勵有條件地區推廣50M、100M等高寬帶接入服務。

4、通過促進競爭、技術升級等推動電信企業進一步下調資費,力爭年底前手機流量平均資費水平、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平均資費水平都同比下降30%左右。

四、綁定套餐或推新套餐體現降價

三家基礎運營商發布網絡提速降費具體方案引起極大關注與熱議。從三家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清單總體看來,其中移動流量、有線寬帶資費平均計劃下降30%左右,網速全面提升,主要城市城區提升至100兆,基本與工信部公布的提速降費目標相匹配。

每家運營商列出新的降價清單,運營商相對以往套餐確實做出了改變,有降資費的行動。尤其是在流量清零這類以往的「霸王條款」方面做出了改善。

三家給出的降價清單包括:中國移動50元含2GB全國流量,降幅達50%;中國電信手機流量每GB25元;中國聯通開展10元包1.5GB省內流量半年包促銷活動,流量跨越不清零,半年有效,還推出視頻定向流量包,最優惠價格每月18元6GB.

同時,三家運營商都推出了流量不清零、可轉贈業務:中國移動年流量包不清零;中國電信套餐剩餘流量可分享其他4人,在部分地區試點轉贈服務,廣東試點語音、簡訊按流量兌換服務;中國聯通10元包1.5GB流量包,跨越不清零。

從這些方案可以看出,公眾期待的全業務大規模降低資費並沒有明顯出現,而是通過綁定套餐或推出新的降低資費套餐服務來體現降價。通信專家項立剛說,流量不清零等業務對於運營商來說確實壓縮了利潤,可以實實在在讓消費者受益。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