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按照省第八次黨代會和省委八屆三次全會的部署,堅持「四謀發展」實踐主題、「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和「四個關鍵」工作要求,紮實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協調發展,呈現出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態勢。全省經濟增長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穩步發展,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發展又好又快
——經濟持續增長,實力大幅增強。全省生產總值的增幅從一季度的13.7%、上半年的14.3%、1-3季度提高到15.0%,全年達15.1%,創1995年以來的新高。近年來,全省生產總值每年均實現千億元大關的跨越,2004年超過5000億元,2005年超過6000億元,2006年跨過7000億元,2007年突破9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越過3000美元門檻,生產總值總量與人均量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三次產業全面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5%,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糧食產量保持在700萬噸以上,比上年略增;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8.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7%,比上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今年以來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成為支撐福建省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8%,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200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服務業發展,提出了加強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項目與要求,服務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消費市場穩中趨旺,現代物流業、服務外包業、旅遊業、金融業等都穩健增長。服務業的發展為改善人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了很好基礎。
——「三大」需求拉動較為協調。作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投資的增速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增長水平。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25.9%,2005年降至23.5%,2006年回升至32.9%,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321.74億元,增長38.7%。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民間投資活力旺盛。石化、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投資比重上升,改造提升加速。僅前三季度,由於湄洲灣煉化一體化等大項目拉動,石化工業投資就增長200%以上,裝備製造業也完成投資150多億元,同比增長53%,電子工業投資增長71.1%;民間投資占全社會的比重達49.5%。
消費市場日趨活躍,2005年和200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分別為13.8%和15.3%,2007年提速至17.9%。規模不斷擴大,月均消費額突破250億元,全年總量達3187.85億元。
對外貿易平穩發展。全年出口499億美元,增長21%;進口245億美元,增長14.6%;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81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外貿主體實力不斷增強;閩台合作領域擴大、交流深入,閩台產業對接促使一批台資大項目相繼落戶福建,海峽兩岸花博會、茶博會、林博會、藝博會、旅博會等平台建設極大推動閩台間的農業合作、雙向旅遊、直接往來、文化交往,預計全年可實現對台貿易額67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8億美元;閩港閩澳合作加強、成效提升,閩港在物流、金融、招商、中小企業等領域,閩澳在展會、旅遊、人才培養、葡語系國家和歐盟市場拓展等方面,合作更加緊密,港澳已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第一大境外資金來源地。經濟增長質量提升
——經濟運行質量較好。工業生產速度快、效益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預計2007年將突破600億元,增長速度在35%以上,是近年來較好的年份。財政總收入達1284億元,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任務,增速達26.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達15505元與5467元,比上年增長15.7%和13.1%。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得到加強。各設區市生產總值初步統計增速均保持在14%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均實現15%以上的增長。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縣域經濟穩步發展,全省城鎮化水平達48.7%。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制定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全省上下積極採取各項節能減排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高耗能工業投資比重下降,煤炭、電力、非金屬礦採選及製品、黑色、有色金屬採選及加工等行業投資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省能源利用效率繼續有所提高,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成效明顯,年能耗萬噸以上的工業企業單位產品能耗八成以上比上年同期下降。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慢於GDP增長,單位GDP能耗等指標下降,單位GDP能耗水平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重點排污單位全面實行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綜合治理有效推進,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62%和91%,水環境和城市空氣品質名列全國前茅。節能減排預計可完成年度任務,節約型、生態型的省份建設進一步得到推進。經濟發展基礎加強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深入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出台了一系列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全省科技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科技活動人員投入增加;科技經費投入保持增長勢頭,投入強度提高;科技項目投入穩步增長,科研成果產出碩果纍纍;高新技術產業登上新台階,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項目帶動成效顯著。全省上下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有力促進了投資持續增長和結構優化。努力發揮重點建設「在項目帶動中的率先作用,在產業支撐中的骨幹作用,在海西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的持續和提升作用」。省政府安排在建的28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990億元,年度計劃總投資938億元,預計年度目標可全面完成。龍長高速公路、嵩嶼港區一期、江陰火電廠、三鋼中厚板、友達光電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新增高速公路13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3000萬噸。溫福、福廈、龍廈鐵路,浦南、永武、泉三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氣,煉化一體化等在建項目實現階段性目標。向莆和廈深鐵路、平潭海峽大橋、戴姆勒客車、南紙林紙一體化、中鋁鋁板帶、福欣特殊鋼等項目開工建設。永寧、松建高速公路,核電和大型火電、風電,中化重油深加工、紫金山金銅礦聯合開發等項目正在落實開工前準備工作。與以往相比,第五屆「6?18」層次更高、規模更大、更富成效,呈現出眾多亮點:如國家多部門參與主辦,單位多規模大層次高;項目對接質量進一步提升,呈現又好又多態勢,對接項目數比上屆增長26.9%;供需雙方參會踴躍,社會各屆廣泛關注,參會人數為歷屆之最;進一步推進兩岸科技交流向縱深發展。
——品牌帶動能力提高。產業集群得到進一步發展,培育出總數居全國第5位的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以及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出口名牌。
$Page_Split$
——金融支持力度較大。存款持續保持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充足的資金。截止200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10040億元,比年初增加1205億元,其中企業存款增加549億元,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各類貸款保持快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達8066億元,比年初增加1618億元,主要投向工業、消費流通和外經外貿領域,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需求,確保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煤電油供需基本平衡。全年產煤可望突破2000萬噸;電力供應比較充裕,全年生產和生活用電基本得到保證,沒有拉閘現象;油品供應基本滿足需求;隨著交通建設力度加大,以及調度能力加強,運輸基本滿足企業生產需要,有力地支撐福建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改革創新日益深化
——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在集體林權改革的基礎上,林業投融資、森林資源流轉、林業服務體系、林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等配套改革相繼展開,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也有序推進。
——國資監管力度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出台一系列國資監管制度。
——政府管理不斷創新。政府網上審批系統建設取得可喜進展,探索建立起「一個窗口對外」的審批工作機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對全省31個省級部門申報的955項審批項目予以大幅精簡,保留565項,減少390項,審批項目減少幅度達40.8%。民生改善力度加大
民生狀況進一步改善。關注民生,注重民心,集中財力辦大事。福建省委、省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使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在歷年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與提高。
——加強就業培訓,增加就業。全省預計新增城鎮就業68萬人,實現下崗再就業9.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加強了勞動保障和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鄉低保、各類生活保障、財產保險、養老保險等取得全面進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人均1200元,保障人數增加到77萬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年初增加47.53萬人、26.09萬人和34.1萬人。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在79個縣(市、區)全面展開,對37.4萬戶農村困難家庭實行醫療救助。新增選派1000名醫師幫扶山區鄉鎮衛生院,為期一年;新建和改擴建136個鄉鎮衛生院、128個農村綜合文化站。
——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教育事業得到加強。對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助學政策,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基本覆蓋所有縣(市),中等教育助學全面覆蓋。
——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加快。全省9個設區市均出台了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辦法,明確了廉租住房保障對象與保障水平。2007年在建(含配建)廉租住房有13.32萬平方米,竣工6.1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施工面積270.5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7.2%),竣工70.38萬平方米(增長82.3%)。
——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深入開展。「餐桌污染」治理繼續深化,產品質量合格率從73.2%提高到85.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消費維權服務站、點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消費維權網絡基本覆蓋全省。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2007年,福建緊緊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文化建設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了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全年爭取了中央預算內資金(含國債)6616萬元和安排省預算內專項資金1.94億元,加強了社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群眾就學、就醫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各類教育水平穩步提高,全省有一半以上的縣(市、區)在2007年實現了義務教育的「雙高普九」,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0.4%;新增2所本科院校和6所高職高專院校,高等院校的毛入學率達22%。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預計年末全省總人口3581萬人,人口增長控制在較低水平;繼續穩定低生育,連續17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計劃指標。「平安福建」深入建設,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落實,社會保持安定穩定。
一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紮實有效地落實各項舉措;面臨挑戰從容應對,抓住機遇持續發展;不斷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確保了福建經濟沿著又好又快的軌道前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效顯著。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福建經濟社會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如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節能減排工作任務較重,等等。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在破解發展難題中推動發展、促進工作、改善民生。
更多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