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許多人都沒有工作,生活來源沒有得到保障,對於生孩子這事情就暫停閣下了,導致我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而疫情沒有結束,居家隔離還在繼續,預計今年我國的出生人口比例還會繼續下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委員會和研究人員提出許多意見,包括提高養老金的金額,生小孩補貼等舉措。
4月1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發表了《老齡化、儲蓄率、養老金》為主題的演講。鄭秉文認為,老齡化導致儲蓄率下降,儲蓄率下降導致投資率下降,投資下降將影響經濟增速,這在中國是一件大事,因此要大力發展養老金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鄭秉文介紹,2021年我國65歲人口占比超過14%,意味著今年正式進入老齡化(aged),而以前是老齡化中社會(aging),預計到2035年是超級老齡化(super-aged)。
「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對中國經濟影響明顯,首先就是出生率,去年我國淨人口增長才42萬,預計今年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出生人數,也就是說今年可能人口負增長,比聯合國此前預測的人口負增長提前了十幾年,這是一個重要指標。」鄭秉文表示。
從出生率來看,鄭秉文認為,去年淨人口增長才42萬,今年的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出生人數。聯合國原本預測的中國人口負增長是在2034年左右,現在提前了十幾年,今年很可能是人口負增長了,這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從社保的角度來看老年撫養比數據,即退休的人口比上工作的人口,鄭秉文預計,老年撫養比在2030年會提高到25%,到2050年要超過43%,這已經超過絕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了。同時,中國的預期壽命增長是非常快的,預測「十四五」期間能長一歲,具有大約五年長一歲的規律。
老齡化對家庭儲蓄率也會造成影響。鄭秉文指出,老齡化將導致家庭的毛儲蓄率占可支配收入比例是逐漸下降的,家庭債務是攀升的。
鄭秉文進而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其表示,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我國儲蓄率一直在下降,到現在大約下降了七八個百分點,「儲蓄率下降表現為其占可支配收入比例逐漸下降,家庭債務攀升,主要表現在房貸、車貸、信用卡三個方面,多家國際機構預測中國家庭債務率非常高。」
「我們現在建立養老金就在最有利的窗口期,我國儲蓄率雖然在下降,但是和已開發國家比我們還是最高的國家之一。」鄭秉文表示,對於中國來說目前首先要建立第三支柱制度,具體走什麼路徑,是「啞鈴型模式」還是「金字塔型模式」。「遺憾的是我們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試點不盡如人意,試點近4年,還沒有宣布結束,無論是人數還是保費收入,都很小,需要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
鄭秉文指出,養老金一方面有助於繁榮資本市場,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一是可以增加長期資金的機構投資者,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有了,有16、17年了,但是很多機構投資者沒有長期資金,養老金占中國股市的比例比較少,而已開發國家平均是20%左右;二是提供長期股權資本,我們國家股權資本只占社會融資總額的5.4%,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低得多,「尤其資管新規出台幾年來,我們的長期資本更少了,因為資管新規要求你的前台產品和後端的資產一一對應起來。」
另一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從而對沖老齡化影響。一是可以穩定消費預期、撬動消費;二是「離岸」長期資本有助於市場潛力轉化為新的業態;三是有助於技術創新;四是養老金可以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反哺經濟。
「養老金是長期資本,經濟增長是土地、資本、勞動三要素都吸取。現在勞動力稀缺、土地稀缺,資金、資本稀缺,長期資本更稀缺。養老金既是民生制度的安排,同時也是一個生產要素,是經濟制度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發揮它的雙重優勢,而不應該只發揮它的單重優勢,僅僅看成民生。」鄭秉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