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自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在全國具有重要支撐地位的內河經濟帶。
據
中國報告大廳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高達46.7%,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裝備製造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50%。此外,在全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7個位於長江經濟帶,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的「群龍共舞」新發展格局。
政策上,2021年9月印發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支撐和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且2021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時表示,要加強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謀劃好產業協同發展;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強化長三角引領帶動作用,提高中上游地區開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長江經濟作為我國最具綜合優勢與發展潛力的產業帶和經濟帶之一。數據顯示,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46.7%,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48.5%提高到51.1%。與此同時,2021年前三季度,在全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7個城市位於長江經濟帶,分別為上海、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
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然突出。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條件差異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較大。區域合作虛多實少,城市群缺乏協同,帶動力不足。
通過對2020年度110個城市協調性均衡發展總指數進行分析和排名,目前長江經濟帶下游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城市表現出色,基本都處於第1~3層級,總指數在1以上。中游除武漢、長沙和南昌等少數省會城市外,大多數城市的總指數並不理想,普遍處於第4~5層級。上游的情況與中游類似,除重慶和成都外,大都處於第4~5層級,協調性均衡發展總指數偏低。
「共同富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的根本落腳點。協調性均衡發展是以創新突破、改革攻堅、系統集成為手段,以市場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為基礎,以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公共設施共建共享、產業協調、城鎮協調、生態優美、交通順暢等為抓手,形成聯繫緊密的地區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