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金融行業分析報告 >> 經濟大腕把脈2008中國經濟 人民幣還將升值10%

經濟大腕把脈2008中國經濟 人民幣還將升值10%

2008-04-09 16:16: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三月的北京寒意仍濃,華燈初上,夜色中的北京街頭車龍成河。由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博士邀請的學者和朋友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聚會。席間,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與張其佐就熱點經濟話題展開了討論。

    次貸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

    對次貸危機所產生影響的看法,林毅夫認為,2001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費和房地產需求使美國避免了蕭條的危機,低利率政策導致房地產需求增加和泡沫的出現。而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次貸危機,同時也使得財富蒸發、消費下降、經濟出現了疲軟蕭條。但這種影響不會很長,只要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不像1929年那樣深度蕭條,那麼,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非常有限。

    為什麼會作出如此判斷,林毅夫也作出了解釋:我國金融機構購買的美國次貸較少,只有中國銀行購買了一點;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主要以消費品為主,而且主要是中低價位的消費品,這些往往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也不會造成我國對美出口的負增長,頂多也是增長放緩。

    世界經濟極有可能衰退

    成都的經濟學家張其佐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看來,已暴發了一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才剛剛開始,以此為導火索還將引爆更大的"火藥桶",美國經濟將極有可能步入衰退,世界經濟也將受影響,極有可能進入衰退調整期。

    早在2004年3月30日,張其佐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提出了"世界經濟將面臨三大風險"。"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受美國經濟衰退影響,世界經濟真的進入衰退期了。"張其佐指出,他在2004年指出的"世界油價高漲的風險、世界房地產行業的泡沫風險和美國雙赤字的風險"這三大風險全部應驗了。從經濟發展"繁榮-衰退-復甦-擴張"的周期規律來講,次貸危機的暴發只是導火索,它是美國經濟周期的一個拐點,極有可能引發美國經濟衰退,從而導致世界經濟衰退也是一種必然。就算次貸危機不出現,也會出現其他的危機。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張其佐認為,這主要在於,世界經濟出現了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特別是信息產業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功能的作用衰退後,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主導產業來催生全球經濟發展。這就出現了一個產業斷層帶,雖然生物產業所引發的產業革命正在進行中,但還不能完全承擔起作為引導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主導產業的重任。因此,在新的主導產業沒有形成之前,世界經濟極有可能步入衰退,進入調整期。

    中國已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是一個品牌小國,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所產生的新產品、新技術可以有效補充供給,削弱原材料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才能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大膽利用利率調控經濟

    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深具信心。他預計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在9.7%左右,這個速度還可以在未來維持10年、15年或20年以上。他認為,近幾年城鄉收入和消費的增長比較快,估計今年出口增長會放緩,但也不會太慢,今年經濟依然會比較快速的發展,基本維持在9%左右。對於貨幣政策,林毅夫依然堅持自己一貫的主張。他認為,在目前高投資、高出口、高消費以及較高物價漲幅的經濟形勢下,宏觀調控應以數量和行政手段更有效,有關部門應更大膽地提高利率,抑制高通脹風險。

   對於目前所採取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林毅夫認為,其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因為它主要擠壓的是中小企業貸款,不利於解決就業、收入分配、啟動內需。相比之下,林毅夫更贊成適當提高利率,這樣可以減少投資和消費,使得通脹壓力緩解。此外,這樣做的最大好處,還會避免政府直接把資金趕到股市、房市,推高股價、房價,形成泡沫。

更多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經濟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