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原料藥產業發展迅速,但是多年來受到高耗能、重污染和低附加值的頑疾拖累,產能過剩使得市場低迷,出口進入了較艱難的時期。相關企業如何走出艱難期成為了關鍵所在。
近年來,在人工等生產成本和藥品終端價格這一升一降的大背景下,環保標準升級提速無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影響。人民幣升值也使得我國原料藥出口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附加值較低的大宗原料藥及中間體的出口壓力增大。
而國際監管趨嚴將讓本已步履維艱的出口企業雪上加霜,如歐盟頒布的62號指令要求,從2013年7月2日起,所有出口歐洲的API(人用活性物質)必須出具出口國監管部門的書面聲明,新指令的實施已對我國藥品出口歐洲市場產生嚴重影響。此外,美國在2012年10月通過的《仿製藥申請者付費法案》(GDUFA)中規定增加美國境外企業GMP檢查的頻次和收費,這就意味著出口美國的原料藥企業將增加一筆額外費用,加劇了企業的負擔。
面對原料藥出口下滑,國際形勢嚴峻等諸多挑戰,我國原料藥產業轉型升級顯得尤為迫切。2011~2016年間,全球將有銷售額超過2500億美元的藥物面臨專利到期。品牌藥專利保護的大量集中到期,推動了仿製藥市場的快速發展,而仿製藥市場的強勁增長帶動了對特色原料藥的需求。
雖然我國特色原料藥市場占有率還不能和大宗原料藥相比,但增速已遠超後者。我國藥企想要成功進行產品的轉型升級,就必須看準發展趨勢,不斷研發特色原料藥。
更多原料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原料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