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行業分析報告 >> 2017年中國油氣產業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2017年中國油氣產業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2016-12-07 14:17:2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十二五」期間,我國石油天然氣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原油產量保持平穩,天然氣產量增速較快,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取得新進展,油氣消費保持增長,油氣加工能力增強,油氣管網建設和石油儲備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油氣產業也面臨著油氣勘探難度加大、成品油供需矛盾加劇、油氣對外依存度提高、成品油中柴汽比矛盾突出、頁岩氣開發面臨技術和成本雙重挑戰這五大矛盾和問題。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7年中國油氣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中國油氣資源儲量豐富

  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儲量豐富。中國頁岩氣的技術可采儲量為31.6萬億立方米,居全球第一位,是全球最有潛力的頁岩氣生產國;頁岩油的技術可采資源量為43.7億噸,占全球總量的9%。此外,我國埋深2000米的煤層氣資源量約為35萬億立方米;油砂資源量約1000億噸,可采資源量可達100億噸。

油氣產業

  中國油氣行業面臨著五大挑戰

  「十三五」期間,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居民用燃氣發電用氣增加等因素將進一步增加油氣需求量,油氣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高。李壽生指出,在此發展態勢下,我國油氣產業存在著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1、油氣勘探難度不斷加大。隨著我國油氣勘探生產的不斷推進,隱蔽和複雜的油氣藏成為主要勘探對象,地質條件複雜地區是勘探的重點目標區,剩餘常規油氣資源品質較差,低滲透、特低滲透、深埋藏和稠油等低品質資源比重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間探明油氣儲量中低滲、超低滲儲量占比油氣儲量分別為70%和90%,規模有效動用難度日益加大,油氣勘探整體進入低品類資源勘探開發階段。

  2、國內成品油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2015年我國煉油能力達7億多噸,「十三五」期間我國煉油能力仍將增加。考慮到部分項目停建等因素,2020年全國煉油能力仍將超8億噸。預計「十三五」期間成品油需求年增長速度為3.1%,較」十二五」期間下降2.3%,2020年國內成品油需求量將達到3.5億噸,供需矛盾加劇。

  3、油氣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預計今年我國進口原油3.75億噸,同比增長14.3%,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5%,進口天然氣70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1.2%,對外依存度達到33.2%。

  4、成品油中柴汽比矛盾突出,成品油消費增速繼續分化,汽高柴低的特點明顯。今年1-9月,我國汽油表觀消費量為8896.1萬噸,同比增長7.6%,柴汽比由2015年的1.49下降至今年的1.36。「十三五」期間,我國柴油消費將繼續延續下降的趨勢,汽油和航空煤油消費保持增長,柴汽比進一步下降,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5、頁岩氣開發面臨技術和成本雙重挑戰。頁岩氣重點建廠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地質深度超過3500米,深層開發技術尚未成熟。同時,頁岩氣單井建廠投資較高、產量低,產量的遞減速度較快。目前傳統化石能源的價格深度下跌,預計今年原油的平均價格約為每桶原油45美元,比最高時130多美元的油價降幅較大。

  2017年中國油氣行業發展趨勢:有望中期實現再平衡

  11月30日,OPEC8年來首次達成限產協議,或加速原油市場再平衡,長期低油價不可持續。

  2016-2021年中國油氣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認為限產協議是長期低油價環境對產油國等財政支出和經濟發展造成壓力的必然結果。限產協議執行有待觀察,但協議達成有可能改變市場情緒並引起邊際變化。近年全球油氣上游投資低於正常水平,長期低油價不可持續,油氣市場有望在2017年中期實現再平衡。目前,國內原油產量下降,進口依賴度持續攀升,這一局面不可持續,未來國內油氣資本開支有望上升。

更多油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油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