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為新時代「三農」工作錨定方向。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我國正以建設農業強國為抓手,推動農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為全面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黨的二十大以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逐步深化,此次《規劃》首次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系統性推進新階段。數據顯示,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並於2024年突破1.4萬億斤大關,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然而,農業生產仍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技術短板凸顯等挑戰,亟需通過系統性改革破局。
《規劃》明確農業強國需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五大維度。其中,糧食安全始終是戰略優先項——14億人口的飯碗問題直接關係國家安全。通過完善儲備調節機制和氣候適應性建設,我國正構建更穩固的農產品供應鏈;同時以價格競爭力為核心抓手,推動農業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跨越。
在高端農機裝備、核心種源等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風險依然存在。規劃提出全鏈條推進農業科技突破,重點攻關智能農機、生物育種等領域,力爭2035年實現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70%。同時強調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民內生動力,預計到2030年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數量將增長40%,形成更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規劃落地需凝聚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在政策層面,強化耕地保護硬措施,確保18億畝紅線不動搖;資本投入上,引導金融資源向高標準農田、冷鏈物流等薄弱環節傾斜;國際合作方面,推動農業「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發力,提升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掌控能力。通過這些舉措,預計未來十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5%,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突破35%。
總結:以新質生產力重塑農業未來圖景
從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農業強國建設正成為撬動全面現代化的關鍵支點。通過科技創新補足「硬實力」、制度創新激活「軟環境」,我國農業將實現從傳統生產向高附加值產業鏈的躍升。這不僅是保障14億人飯碗的戰略抉擇,更是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隨著規劃藍圖逐步落地,一個更具韌性、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正徐徐展開。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