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從植保無人機在玉米田上空精準作業,到智能灌溉系統守護百年板栗園,再到巡檢機器人在現代化豬舍中穿梭,傳統農業正在經歷一場由數據、算法與智能裝備驅動的深刻變革。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標誌著中國農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疊代,更是農業生產關係與效率的重構。如何讓新質生產力真正落地生根?協同創新如何破解行業痛點?新興賽道又將催生怎樣的產業藍海?這些問題正在實踐中逐步得到解答。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延慶廣積屯村的農田上空,植保無人機靈活穿梭,細密的農藥均勻灑落,為作物生長保駕護航。在懷柔渤海鎮的明清板栗園,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時刻「站崗」,根據土壤濕度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助力栗樹茁壯成長。在牧原股份的養豬樓內,豬舍「清潔保姆」忙前忙後,溢流排污裝置自動將豬舍板下糞水清理得乾乾淨淨。在天潤乳業絲路雲端牧場,一頭頭奶牛佩戴著智能計步器,在寬敞整潔的現代化牛舍里悠然地吃著草料。
這些場景正是智慧農業從概念走向實踐的生動寫照。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經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深度嵌入生產場景,讓每一個傳感器、每一行代碼都成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單元」。例如,某乳業公司通過集成奶牛場各類硬體智能產品,實現數據自動上傳,減少人為誤差,打破信息孤島,使牧場管理過程透明化、質量管控數位化、成本控制精細化。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重在協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這需要整合不同類型農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農業企業、政府等多方資源,以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協作方式,共同攻克農業科技領域複雜難題、實現重大技術突破。
以種業科技創新為例,全球種業已邁進「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階段。生命科學與數據科學結合愈發緊密,以基因編輯、細胞工程、合成生物等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合,新一輪智能化種業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某種業公司通過技術協同已取得實質進展,其全球種子年銷量達2.93億公斤,年推廣面積2億畝,年增產糧食50億公斤,年助農增收超130億元。
新賽道孕育新藍海,技術轉化帶來估值重構,產業協同、跨界融合也催生出新商業模式。例如,低空技術應用成為政策支持重點,植保無人機服務覆蓋率提升,相關企業技術服務收入穩步增長。數據資產化打開新空間,農業大數據平台通過交易氣象、土壤等數據,衍生出保險精算、期貨定價等增值服務。種業與數位技術結合催生品種權交易平台,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種質資源確權與追溯。農機企業與金融板塊聯動,通過融資租賃模式降低農戶購機門檻。
政策提振市場效果明顯。2月24日,農業板塊全線大漲,智慧農業、福成股份、星光農機、莊園牧場漲停。低空經濟板塊漲幅居前,萬豐奧威、天成自控、中設股份、華平股份漲停。資本市場反響熱烈,折射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成長空間。低空經濟、數據資產化、「區塊鏈+種業」……這些新興賽道的爆發,不僅意味著技術紅利的釋放,更預示著農業價值鏈的重構。
總結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在重塑中國農業的未來。從智慧農業的技術落地到協同創新的生態圈構建,再到新興賽道的藍海掘金,這場變革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為農業價值鏈的重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技術的不斷突破,農業新質生產力將成為驅動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