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糧油作物單產的關鍵力量。近日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為農業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種業創新到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再到「四良」融合,科技創新正在全方位賦能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種業是農業的根基,也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種業企業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先進手段,縮短育種時間、提高育種效率。當前,育種目標已從單純追求提高單產向多元化目標邁進,包括提高抗逆性、提升營養品質以及適應機械化和智能化需求。
近年來,生物育種技術連續五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成為種業創新的重要方向。種業龍頭企業積極布局生物育種賽道,通過自主和合作研發攻關,在轉基因玉米、大豆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同時,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的應用,幫助篩選出多份具有較大育種價值的新材料和新種質,為種業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機械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規模種植成為主流,農業機械的需求日益增長。以某地種糧大戶為例,其耕種面積從50畝增長到近500畝,添置了近10台農業機械,總花費在農機購置補貼後為50萬元至60萬元。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並支持發展智慧農業。在近期的一場農業機械展覽會上,某農機企業展示的穀物聯合收穫機,通過北斗衛星定位實現厘米級自動化作業,每小時可收割60至110畝地,適用於玉米、大豆、小麥等20餘種作物。2024年,該企業國內市場銷售同比增長超過200%,產品線行業排名穩步提升。
此外,植保無人機的應用也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與傳統人工噴灑農藥相比,植保無人機一人一天可負責約200畝農田的農藥噴灑工作,大幅提升了生產力。
「四良」融合,即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有機結合,是提升農業單產的重要途徑。今年,國家相關部門擴圍支持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將田間作業檢測終端、植保無人機、糧食乾燥機等納入補貼範圍,並允許各地區自行確定補貼農機種類範圍上限由6個提高至12個。
智慧農業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以智能農機為主要支撐,正在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通過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融合,挖掘單產潛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總結
科技創新正在全方位賦能農業產業鏈,從種業創新到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再到「四良」融合,每一項突破都在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力。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為農業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隨著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