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中國航天領域再次迎來重要里程碑。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入新階段。與此同時,在地面,商業航天產業也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25年中國航天大會在上海舉行,眾多航天企業攜核心產品亮相,展示了中國商業航天的技術實力與市場潛力。從衛星製造到火箭發射,從低軌星座建設到可復用火箭研發,中國商業航天正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航天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低軌衛星星座的部署是當前商業航天的核心領域之一。多家企業在此次大會上展示了與「千帆星座」相關的技術和產品。作為該計劃的核心衛星製造單位之一,某航天科技公司已成功發射36顆衛星,並規劃了多款不同應用場景的衛星,包括海事通信衛星和噸級衛星,以滿足未來手機直聯業務的需求。
另一家專注於推進系統研發的企業,已建成國內首條商用電推進智能製造產線,具備每年為1500顆商業衛星配套的量產能力。低軌衛星的爬軌、變軌、離軌等操作均依賴推進系統,其批量化生產將顯著降低衛星製造成本,加速星座部署。
此外,低軌衛星星座的商業化落地也在穩步推進。某衛星公司與泰國國家電信運營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通過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業務推動泰國數字經濟發展。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發射數百顆低軌衛星,2026年發射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僅衛星製造領域就有望帶來超過百億元的市場空間。
火箭發射是商業航天的重要環節,而可復用火箭技術的突破將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多家火箭製造企業在大會上透露了相關發射計劃。某公司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首飛其液氧甲烷可復用運載火箭,另一家公司則全力衝刺2025年入軌首飛任務。
液體火箭因其可復用特性,成為衛星星座組網建設的主要選擇。某企業負責人表示,液體火箭的快速響應能力和低成本優勢,使其在商業航天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今年,多家企業將密集開展可復用火箭的飛行驗證,競爭激烈的同時也推動了技術的加速成熟。
在衛星製造領域,一體化多應用衛星正成為主流趨勢。某公司已率先實現單顆衛星融合通信、導航、遙感功能,並計劃到2030年完成112顆衛星星座組網建設。然而,業內對於如何在功能集成與成本控制之間尋求平衡仍存在分歧。
火箭回收技術路徑的多元化也體現了商業航天的技術創新活力。部分企業通過精準調控發動機功率實現火箭回收,部分企業則採用制導系統或傘降方式應對回收難題。這種多元化的技術探索,不僅加速了產業創新,也為商業航天的市場化試探提供了更多選擇。
從衛星製造到火箭發射,從低軌星座建設到可復用火箭研發,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正處於爆發前夜。多家企業透露了未來幾年的發射計劃,預計2026年將成為衛星集中發射的關鍵年份。某公司計劃到2026年實現年產600顆300公斤級衛星和150顆噸級衛星的目標,另一公司則計劃在2026年底完成21顆遙感衛星的星座組網建設。
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近年來,商業航天連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可復用火箭技術的突破和衛星製造產能的提升,為商業航天的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結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低軌衛星星座的加速部署,到可復用火箭技術的突破,再到衛星製造與火箭回收路徑的多元化探索,全產業鏈各環節緊密相連,共同推動產業邁向新高度。站在行業爆發前夜,中國商業航天正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市場拓展為目標,駛向屬於這個時代的「星辰大海」。
更多航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