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計算技術的歷史長河中,晶片的發展始終扮演著核心角色。從最初的簡單設計到如今的複雜架構,晶片的演進不僅推動了計算能力的飛躍,也深刻改變了全球科技產業的格局。本文將回顧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晶片架構的誕生與發展,探討其如何從一個小型實驗室項目成長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晶片設計之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晶片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1985年4月,英國劍橋的一家公司開始重新思考處理器的概念。一個工程師團隊開發了ARM1,這款晶片僅包含25,000個電晶體,卻為BBC Micro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ARM1的設計理念是精簡指令集,以實現更快、更高效的計算。其低功耗特性部分源於實際限制,即需要在更便宜的塑料封裝中運行。隨後,ARM2問世,並被整合到第一台基於RISC的家用電腦中。ARM3則引入了4KB緩存,進一步提升了性能。
1990年,ARM有限公司由多家公司合資成立,標誌著ARM架構正式進入商業化階段。早期的商業成功案例包括蘋果Newton和諾基亞6110等手機,這些設備都採用了ARM7TDMI處理器。1991年推出的ARM6配備了完整的32位處理能力和MMU,這是GSM手機運行的關鍵。2005年,Armv7架構首次亮相,搭載CortexA8處理器,支持SIMD(NEON),為許多早期智慧型手機提供動力。
2011年,Armv8引入了64位支持,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移動計算和汽車計算的基礎。SVE和Helium等功能進一步提升了性能和AI能力。2021年推出的Armv9標誌著該架構轉向以AI為中心的工作負載。它引入了可擴展矢量擴展2 (SVE2)、可擴展矩陣擴展 (SME) 和機密計算架構 (CCA)。這些特性使其適用於各種應用,從具有高級圖像處理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到處理生成性工作負載的AI伺服器。
如今,基於Arm的晶片已為全球超過3000億台設備提供支持,從微型嵌入式傳感器到大型數據中心,無所不包。99%的智慧型手機都運行在Arm架構上,並且在物聯網、雲和人工智慧工作負載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展望未來,越來越多的傳言稱,Arm可能不僅局限於授權,還將進軍晶片生產領域,這將使其與其最大的客戶展開競爭。最近,隨著Arm的日本母公司軟銀收購了Arm的獨立伺服器晶片供應商,這種猜測愈演愈烈。
總結
從最初僅有25,000個電晶體的ARM1,到如今擁有1億門電路的Armv9 CPU,ARM架構四十年來始終推動著計算技術的進步。其節能設計和靈活的許可模式使其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未來,隨著AI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ARM架構有望繼續引領晶片技術的革新,為全球科技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更多晶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晶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