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振興進程。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動力。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治理創新的多維路徑,農業新質生產力正重塑農村經濟結構,激活鄉村內生動能。本文聚焦農業綠色轉型、產業升級、人才培育等關鍵領域,系統探討如何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實現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科學技術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強調,要以種業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強化清潔能源開發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建綠色生產體系。例如,推廣太陽能、風能替代傳統能源,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或生物質能源,同時探索「工業捕碳、農業用碳」的協同路徑,既減少碳排放又提升農產品品質。
產業融合發展是激活鄉村經濟的核心抓手。依託特色資源發展生態旅遊、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農業與加工、服務業深度融合。例如,通過「電商+直播」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產業鏈精準管控,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數據顯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強鎮的布局,有效提升了農畜產品附加值,助力農戶增收。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通過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模式培育高素質農業人才,強化信息技術、數字營銷等技能培訓。同時優化政策環境,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完善保障體系,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創業。例如,內蒙古部分地區通過「鄉土專家+合作社」模式,帶動本土技術骨幹參與智慧農業建設,形成穩定的人才梯隊。
鄉村文化是振興的根與魂。以「生態共生+文旅融合」理念開發特色品牌,如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打造文創產品,並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提升遊客體驗。內蒙古草原牧區通過挖掘遊牧文化內涵,發展休閒觀光牧場和民族文化體驗項目,使文化遺產轉化為經濟價值。
鄉村治理現代化需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整合政府、企業與村民力量,完善民主決策機制。例如,通過大數據平台精準識別治理痛點,推動城鄉網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公共服務智能化管理。同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市場活力。
總結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破解鄉村發展難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融合,從人才培育到文化賦能,再到協同治理,這一路徑通過重構生產關係、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業向綠色化、數位化、高附加值轉型。未來需持續強化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讓科技成為新引擎、產業形成新動能、文化注入新活力,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