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農業智慧守護傳統根基 文化遺產譜寫可持續發展新章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正式認定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中國擁有的此類遺產數量增至25項,持續領跑全球。這一成果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更體現了生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
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位於黃土高原腹地,是西北地區現存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連片古梨園。當地農民通過代際傳承的「天把式」高空嫁接技術、高杆吊枝栽培法等傳統農作技藝,在陡峭地形上創造出獨特的立體種植模式。同時,「撣花震蟲」物理防蟲、「煙汁殺蟲」生物防治手段,以及以水帶肥的生態循環系統,構建了兼顧產量與環境保護的複合生產體系。梨園內保留的土窖貯藏技術,更將傳統保鮮智慧延續至今,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重要文化遺產。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以「附殼珍珠」培育技藝為核心,通過魚蚌共養模式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該系統通過篩選優質珍珠蚌與特定魚類品種,在同一水域中形成食物鏈互補——魚類排泄物為蚌類提供養分,而蚌類則淨化水質促進魚類生長。這種基於自然共生原理的養殖方式,不僅維持了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的多樣生態結構,還衍生出涵蓋珍珠加工、漁牧經濟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可持續水產養殖的中國樣本。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依託獨特的「南風天」自然條件,在太姥山麓孕育出以大白茶、大毫茶為代表的特色茶種。傳統有性繁殖技術保留了茶樹的基因多樣性,而「不炒不揉」的萎凋工藝則最大限度留存茶葉天然風味。茶園採取生態種植模式,通過間作綠肥作物、構建林茶共生系統提升抗病能力,形成垂直立體景觀。從采青到倉儲的完整技藝鏈,不僅保護了地方品種資源,更讓白茶文化成為閩東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
截至2025年5月,中國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數量已達25項,這一成就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廣泛認可。從黃土高原到江南水鄉,從西北茶山到東海之濱,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生物多樣性寶庫,更是文化傳承與經濟振興的紐帶,持續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挑戰貢獻東方方案。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