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石家莊普澤中醫院因中藥飲劑被檢出27.2毫克地西泮成分引發社會關注。此類案件並非個例:據多地司法和行政案例顯示,近年來在"果蔬壓片糖""苗藥追風丸"等食品及保健品中違規添加利尿劑、止痛藥的違法事件屢見不鮮。監管部門雖已展開立案調查並取得階段性進展,但如何系統性根治健康消費領域的亂象,仍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5月19日,石家莊橋西區市場監管局通報稱對涉事醫院立案調查,該事件暴露出中藥領域違法添加西藥成分的隱蔽性與危害性。從"廣式涼茶"違規摻入西藥到"降糖茶"非法加入格列本脲、二甲雙胍等處方藥成分,這些行為均已觸犯《刑法》相關條款並被追究刑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案件呈現跨行業滲透特徵:不僅存在於藥品領域,在食品、保健品甚至醫美服務中均存在類似違法現象,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監管難題。
隨著公立醫院控費改革和醫藥集采持續推進,正規醫療渠道的安全性顯著提升,但非正規健康消費領域的風險反而加劇。部分失去原有銷售渠道的從業者轉向大健康產業,在"非遺傳承""養生調理"等噱頭下違規銷售所謂健康產品。數據顯示,2023年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的非法添加案件中,65%涉及非醫療機構主體。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曾從事醫藥營銷的人員通過游醫、健康顧問等形式規避監管,使違法成本與收益失衡問題更加突出。
要實現長效治理,亟待建立系統性監管框架:其一,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國家衛健委屬下的專門消費者權益保障部門,統籌食藥監、公安、網信等部門的投訴舉報渠道,並將響應時效、查處效率納入年度考核指標。其二,藉助《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契機,明確衛健委對跨行業健康行為的執法權限,形成"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閉環。例如可參照某省醫保局經驗,通過中西醫療效對比建立價值支付體系,引導中醫機構回歸診療服務本源而非過度依賴藥品銷售。
破解監管困境的根本在於提升市場主體的守法自覺性。針對"重產品輕服務"的行業痛點,可借鑑某地醫保改革案例:通過將針灸推拿等中醫非藥物療法納入按療效付費體系,使合規機構獲得合理收益空間。統計顯示,試點地區違規添加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42%,印證了市場化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同時需建立黑名單制度與行業信用評價系統,對違法者形成持續震懾。
結語:構建多方共治的健康消費新生態
從石家莊案例到全國整治行動的經驗表明,單純依靠突擊檢查難以根除頑疾。唯有通過立法授權強化監管協同、以經濟槓桿重塑產業格局、用技術手段提升監測能力,才能真正淨化健康消費市場。當制度設計既保障消費者權益又激發行業正向發展時,"亂摻西藥""虛假宣傳"等亂象方能從源頭得到遏制,實現公眾健康與產業發展雙贏的治理目標。
更多食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